猴哥帶你讀懂孔子
第五模塊、孔子的生前身后事(5講)
第三十七講、孔子家庭生活很失敗
你好,歡迎來到“猴哥帶你讀懂孔子”。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歷史。
這一講,我們來看孔子的家庭生活。他在事業上,當然有過很多成就,是成功的學者和教育家,也當過很大的官,有過很多政治活動。
但在家庭生活方面,孔子卻非常失敗。不管是作為兒子、兄弟,還是身為丈夫、父親,他都沒做好,留下了很多遺憾。
當然了,作為一個普通人,想把這些家庭角色都做好,也不太容易,但像孔子這種,哪一樣都沒做好的,還真是不太多見。那他的家庭生活到底有多失敗,又為什么會這樣呢?
這一講,我就挨個來給你分析分析。
關于“孝悌”的缺憾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很重視家庭關系的,尤其提倡“孝悌”。孝是孝順父母,悌是對兄長恭敬順從。但他自己,卻都沒法做到。
在《論語》的《子罕》篇里,孔子說過,他的人生有好幾個缺憾,其中一個是沒能做到“入則事父兄”,也就是沒能照顧好爸爸和哥哥。
這有點兒奇怪,孝悌的標準又不算高,還是孔子自己推崇的,那他為什么沒能做到呢?
其實,并不是孔子不愿意這么做,而是他確實有些不得已的原因。
我在前面介紹過,孔子從小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的,等他回到孔家的時候,父親孔紇早就去世了,他自然不可能有機會孝順他父親。
那至于他母親呢?請注意,孝悌這樣的倫理規范,是孔子成年以后才總結出來的。而他母親,在他才10幾歲、還沒有學文化的時候就去世了。當時的孔子,很可能還沒有這方面的追求。
我舉個例子,在孔子剛成為貴族的時候,他其實還在給母親服喪,但他居然就穿著孝服去季孫氏參加宴會。按照他自己后來的理論,服喪期間是絕對不能參加宴會的。
所以,在對待母親這方面,孔子也沒能達到他后來提倡的標準。
好,孔子作為兒子,做得不是很成功,主要是客觀原因的限制。那他對兄長也沒有做到“悌”,又是為什么呢?
孔子的哥哥叫孟皮,這是史書里記載的。但孔子和他哥哥交往的相關史料,我們卻在哪里都找不到,甚至在后世,都沒有人虛構過這兄弟倆的故事。
原因呢,我認為,這可能是跟孟皮的出身有關。孟皮是孔子同母異父的兄弟,是個底層農民,一輩子都生活在顏家莊那個農民圈子里,也沒有學過文化,所以他跟成年以后的孔子交集很小。
除了孟皮,孔子其實還有一個姐姐。但關于這位姐姐的史料也非常少,只有《禮記·檀弓》篇里提到過一次。
那是在孔子晚年的時候。一次,他和幾個學生見面,站立的姿勢有點不一樣,大概是腰有點累,站得不太直。學生們覺得奇怪。
孔子就解釋說:因為我剛給姐姐辦喪事去了,所以跟往常有點不一樣。
從這個記載來看,孔子雖然給姐姐辦了喪事,但他并沒有給姐姐穿喪服,不然學生們一眼就看明白了,不用孔子再解釋。
而且,這個姐姐顯然不是貴族身份,應該和大哥孟皮一樣,跟孔子是同母異父的關系。
你想,如果她是孔紇老爺的女兒,肯定就會嫁給貴族,孔子也就會有個體面的姐夫。那貴族夫人去世了,喪事自然會辦得很隆重,孔子的弟子們不可能不知情。
那孔子跟姐姐的關系,應該跟他和孟皮的差不多,都不怎么親密。
跟兒子很隔膜
好,看起來,在孔子出生的家庭里,他作為兒子、作為弟弟,都沒什么機會去實踐自己的“孝悌”理念。那當他有了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孔鯉,他這個父親又做得怎么樣呢?
很可惜,按我們現代人的觀點來看,也非常失敗。
《論語》記載,孔門弟子陳亢,和孔鯉進行過一場對話。陳亢先提問說:令尊對您有什么專門的教導嗎?我想跟您學習學習。
孔鯉的第一反應是:好像沒有吧。
不過,想了一會兒后,他又補充道:有那么一次,父親一個人在走廊下站著,我從他面前很恭敬地走過去,父親叫住我說:“你學過《詩經》嗎?”我說:“還沒有。”父親說:“不學詩,就沒法在社交場合上說話。”從那以后,我就開始自己學習《詩經》了。
還有一次,他老人家又一個人在那兒站著,我又很恭敬地走過去,父親叫住問我:“你學過《禮經》了嗎?”我說還沒有。父親說:“不學禮,就不知道怎么做人。”我就又開始學習《禮經》。父親給我的教導,就這么兩次。
陳亢聽完以后,感覺很有心得,他說:我只問了孔鯉一句話,居然收獲了三個道理,前兩個是詩和禮的用處,最后一個就是,君子一定要跟兒子保持距離!
你看,雖然陳亢的評價非常正面,但可能在我們看來,這父子倆也太不親密了,好像有很深的隔閡一樣,還不如孔子跟他的學生們。
為什么會這樣呢?
我覺得,這主要跟孔子的個人經歷有關。他從小在母親的家族里長大,對以父親為核心的父系家庭,是比較陌生的。
所以,孔子在兒女面前,也不太知道該怎么當父親,只好端著架子,保持一定的距離。
作為對比,孔子跟母親那邊的顏家親戚,就相處得很自然。比如前面提到的顏回。他甚至還跟顏回開玩笑說:你快點發財吧,我去給你當管家。
這么看來,孔子這個父親當得,顯然不是很成功。
離婚成了家風
接著來看他的婚姻生活。在前面的第 6 講,我分析過孔子妻子的身份,說她應該就是顏家莊那個圈子里的農民。
那他們的婚姻生活是個什么狀態呢?很可惜,史書里只有一點側面的記載,而且不是什么好事情。
根據《禮記·檀弓》篇的記載,孔子在晚年把夫人給休了,也就是趕出了家門。這么來看,這對夫妻的關系,可能不太好,不然也不至于臨老了,還非要分開。
在現代社會,離婚當然很常見了,但可能有點兒出乎你的意料,孔子那時候離婚的也挺多。不說別的,就說他們孔家,從孔子到他兒子、他孫子,三代人都離過婚。
這在后世甚至成了一個典故,宋代史學家司馬光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叫做:“孔氏三世出其妻”,說的就是孔子家、連著三代都休過妻。
到這里,我就該介紹孔子那句關于女人的名言了:“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說:女人和小人都很難打交道,跟她親近了,她就想要平等,沒大沒小沒規矩;跟她疏遠了呢,她又一肚子怨氣。
這里拿女子和小人相提并論,不同的學者各自有不同的解讀。在我看來呢,孔子說的小人,是指賤民,跟作為貴族的“君子”相對。因為在傳統社會里面,男尊女卑,女性和賤民都屬于弱勢一方。
孔子把女子跟小人放在一起,說明他贊同男尊女卑的秩序。這屬于他無法超越的時代局限。
另外,他這番話顯然是在講夫妻關系,他跟夫人相處得不是很和諧,所以才會覺得、跟女人很難打交道。
而且,孔子沒有再婚,也沒有娶小妾,這在古代非常少見。很顯然,他不僅是不滿意自己的夫人,也變得對婚姻生活比較悲觀,只想一個人過日子了。
小結
好,這一講我們關注的是孔子的家庭生活。一個詞總結,就是失敗。
他對父母、對兄長和姐姐,沒做到他自己主張的“孝悌”,這主要是客觀原因,比如父母親的早逝,以及跟兄長、姐姐的階級差別,等等。
同時,孔子跟妻子、跟兒子的關系,也不算成功,可能是因為少年時期的成長經歷,讓孔子一直不太適應父系的家庭生活,也就當不好丈夫和父親。
說起來,在研究孔子的時候,我還注意到了一個現象,就是西方的那些著名哲學家,多數家庭生活也不美滿,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直到近現代的康德、尼采、笛卡爾、培根等等,他們有的是一輩子不結婚,有的是結了婚跟夫人關系也不好。
從職業屬性來看,他們跟孔子差不多,都是專門研究社會、政治以及人的。這種哲學工作,往往需要對復雜現象進行簡化和抽象,從而形成自己的一套學說。
而我猜測,這種抽象層面的哲學思辨活動,很可能會妨礙具體的家庭生活,導致哲學家都不太擅長過日子。在這方面,孔子反映的,可能也是哲學家的職業共性。
那你覺得會有這方面的原因嗎?歡迎在微信群里跟大家討論。
好了,孔子的事業跟家庭,我們都了解得差不多了。那下一講,我們就來看看,當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孔子是怎么面對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涼,又是怎么面對自己的死亡的。
我們下一講繼續。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