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一起探索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
第一篇、讀《易經》前的思想準備
第十五講、關于占卜的思考
最初的占卜是人們通過觀察龜殼因灼燒而隨機出現的裂紋來推演未來,追問吉兇的一種方式。
經過千年的發展和衍化,占卜一詞在今日已成為了一種通過以小明大、以微見著、感知推演等原理對事情進行預測和判斷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在廣義上的一個定義。
其范疇也早已不僅僅局限于燒龜殼,利用蓍草進行的占筮、銅錢卦、竹簽卦、看手相面相,乃至西方的塔羅牌、占星骰、神諭卡等等都可算在內。用當代人的視角來看,占卜似乎并不科學,甚至人們常常將其列為迷信進行打壓。但我們注意,占卜從上古時期被人們發明出來之后便一直在發展和流傳,哪怕在如今這個科學技術十分發達的信息化時代,人們也從沒有停止過占卜。
這反應出什么問題呢?
我們人類從誕生之初到今日,盡管生產力發展了,智慧提升了,但我們對未來的恐懼以及對未來的把控欲只增不減。因為至少目前來看,無論我們如何利用科學手段去推演、分析,我們始終無法確切的知曉未來,這是多么強大的無力感,且這種無力感還會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智慧的不斷提升而正比增強,這就給與了我們人類無盡的焦慮感。
為了擺脫這種焦慮感,人們一方面繼續科學研究,企圖獲取知曉和把握未來的現實辦法。而對于迫在眉睫、近在咫尺卻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則不得不嘗試相信占卜,這就是占卜經久不衰且依然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
那么占卜到底靠不靠譜呢?
其實這個問題不能這么問。
因為如果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不論是火燒龜殼、蓍草的排列組合、或者是塔羅占卜的排陣,其占卜結果似乎完全是隨機產生的,即是隨機,那么便毫無科學依據,絕對是不靠譜的。
但就是這種隨機產生的結果卻在現實表現中實實在在展現出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這種指導意義甚至在很多時候是科學所不能的。
所以,占卜能否靠譜,不在于占卜這件事本身是否絕對的靠譜,而在于怎么去靠譜地占卜。
比如我們看科學是如何靠譜的?
科學思維最初的原型就是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邏輯系統,即大前提、小前提以及結論。
比如大前提是生物都會死,小前提是狗是生物,那么哪怕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狗這種生物,也能順理成章得出結論狗會死。
可以說所有的科學都是從這種基礎邏輯系統上發展出來的,這個邏輯系統看似非常可靠,但這其中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想要得出絕對正確的結論,那么必須保證大前提是絕對真的、初始的。
而現實中我們卻永遠無法找到絕對真實的大前提,例如生物都會死,這個前提是我們通過總結歸納得來的。
然而我們永遠無法歸納到全部的生物,所以明顯這個大前提是一個獨斷,而非真理,因此我們由此得出的結論也注定不是真理。但盡管如此,科學依然可以以近似于真理的形式順利開啟,并被接受。
因為科學的邊界離我們人類生存的邊界太遠了,對我們產生不了太大的影響,因此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便可默認它沒有邊界。而且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論述,關于最初的大前提的真理性我們不必再進行驗證,因為那將導致無窮后退,而知識也將永遠無法開始。
于是科學就這樣從一個我們通過總結和歸納來的默認為真理的普遍性開始發展,在這一既定范疇內成為了靠譜的真理,但我們一定要知道這種真理絕不是“真真理”。而同理,“不科學”的占卜也是以同樣的道理在特定的范疇內成為知曉和把握未來的靠譜方式的。
《易經》占卜的四大原則,即不誠不占、不疑不占、不義不占、玩味占辭,這四大原則是占卜能夠準確的關鍵,而且也同樣適用于其他占卜術。
首先,不誠不占。就是如果你想要占卜,必須非常虔誠的相信占卜,如果是半信半疑或是有心試探,那么便不會那么準了。不要先有了成見,先有了答案,然后再問《易經》。占了一次,答案和你要求的不一樣,然后再占一次。這是你沒有誠意。有的人常有這種毛病,我有個親戚常常問我們問題,問了結果,我們給他意見他不采取,因為他早就有成見,他問這個問題就是希望你的答案和他所要求的相合,他就是要求證,不是真正要聽取別人的意見。所以,這種人有成見,不要問占卜。
這是一種心理暗示的原理,一般來說我們信仰什么,什么就是絕對的真理,而這種信仰最終也會使你的心態轉化。
比如同樣是檢查出癌癥,有些人心態非常樂觀,就覺得自己能夠戰勝病魔,結果真的活了很多年病情也沒有惡化,甚至有些人的癌癥竟能夠自愈。
而有些人一聽到自己得了癌癥,頓時萬念俱灰,沒有了活下去的動力,很快就死掉了。
再如“吸引力法則”,人想要什么,就將心態轉化為“已擁有”的狀態,并如同真實一般享受這種心情,那么便等于向宇宙下了訂單,之后往往便會有契機讓其成真。
再如有些人信佛,深信虔誠禮佛的路上有菩薩庇護,于是果真就一路暢通,是否是菩薩真的顯靈無處可證,但對于信仰者自己來說,他認定菩薩顯靈,那么菩薩便是真的顯靈了。
這就是心理暗示作用,所以既然想要依靠占卜,那么就要絕對的信,信則靈,信則占卜結果一定會對你產生影響,也就是所謂“不誠不占”了。
第二點,不疑不占。這里的“疑”指的是真困惑,而不是那種明明心里知道答案,還跑來想要通過占卜否定或是驗證心里的想法。
比如有些女孩,總喜歡占卜戀人對自己的看法,其實她們大部分人決定要占卜的時候可能早就感覺到戀人的不對勁了,因為若始終如平日里般甜蜜,女孩們哪里還想得起來占卜。
對于這種情況,并不是不能占卜,而是占卜對她產生不了任何意義,任何的占卜結果她們都會套用在自己主觀想法上去自欺欺人。
什么叫“疑”?
真的是通過客觀分析之后,左右兩邊信息對等,難下決斷的時候,這個時候才是真的疑。
《周易·系辭》:“人必自助,而后天助。”在兩千多年前那個古老封建的年代,孔子就已經提出這個大原則了。
人遇到事情的時候,先自己去收集信息,客觀分析,要優先依靠自己的努力解決。
如果信息收集了,情況也分析了,但依然不足以得出結論或進行抉擇,這個時候與其猶豫不決,不如借助占卜,也就是“天助”。
比如上古時期,軍隊出征前都要占卜一下,這不是迷信,而是在上古時期,人能夠獲取到的天時地利信息僅僅依靠人自己的感官,并不像現在有衛星、無線電等高科技手段。
在那種信息匱乏的時代,占卜吉兇自然成為了一種做決斷的好方式,而且不同于我們現代,當時的人們對于占卜是絕對信仰的,若是吉卦出征士氣自然會大增,這就是占卜的另一重現實意義。
第三,不義不占。狹義上來講“不義”指不符合社會道義的事情,比如通過占卜去窺探他人隱私,通過占卜獲取不義之財等等。不要為了自己不善的私利去占卜。《左傳》里面記載,有個將軍造反前卜了個卦,是坤卦的第五爻——“黃裳,元吉”,很好的一爻。太傅告訴他意義之后講了一句話,我認為這句話很重要,他說“易不占險”, 《易》不是拿來占卜去做危險的事情的。什么叫危險的事情?如碰到大川,是危險。《易經》告訴我們怎樣克服,這也是《易經》的教訓,但是如果說去做某事危險,就是說不正當的危險。像這個反叛,是不正當的危險,不應該去占卜,即使那位將軍得到“黃裳,元吉”的答案,太傅卻告訴他,黃是中正,裳是謙卑,元是善,三者你都違反了,焉能得吉?所以,不正當的危險的事情,《易經》不會告訴你。
但廣義上來講,“義”指的是道理,放在我們人倫社會中就是人世間的道理。
第四,玩味占辭。《系辭上傳》稱“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得到爻辭,你要以玩的心態去品讀它。這不是開玩笑的“玩”,而是玩味的“玩”,不斷地體味它。中國人用玩”字用得很好,比如我說朋友到我家來玩玩,“玩玩”實際上就是聊聊天,如果說到我家來談什么事情就顯得太嚴肅了。“玩玩”,沒有目的,交流一下情感而已。但是玩味不同。舉個例子,比如喝咖啡,我就對他們說,喝咖啡與我們喝茶不同。泡了咖啡,幾口就喝掉了;我們喝茶,泡了一次,還有第二次,都是在慢慢地體味,玩味它的味道。所以,通過《易經》的占卜得到的那些爻辭,我們要以玩味的心態去慢慢欣賞,不要急功近利。
我們應該占卜了以后做參考,該做的還是要做,但是要會從當中找到那種迂回的,能趨吉避兇,能把損害減到最小的方式去做,這才是占卜的意義。所以,我們今天沒有違反孔子的主張,并沒有鼓勵說樣樣要去占卜,絕對沒有。我們只是說要自己占,自己解卦,然后每占一次,會有不同的卦出現,從而了解一個卦,認識這個卦的道理,重要的是透過占卜來理順自己的思路。因為所有事情在中國社會,四個字講完了:合理就好。所以只要合理就去做吧。
綜上所述,占卜從上古時期發展至今日,已不僅僅是一種推測未來和幫助決斷的方法,它更是一種文化。任何的一種能夠存在幾千年的文化,注定有其特有的社會價值。
所以對于占卜來說,我是推崇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的觀點。孔子是無神論者,但他并不否認鬼神,而是持有“敬”的態度。
如果接受那么只管信就好,如果不接受那么也不要詆毀,更不要抨擊,保持恭敬的心不去理會就好。畢竟,以我們人類目前的所知解釋不了一切,且我們也無法否認占卜在現實中表現出的實實在在的現實價值,如此何不坦開胸懷去包容這種文化呢?
關鍵詞:猴哥帶你探索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