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譯文] 庭院中,月色是那么清瑩明亮,可數不盡的楊花飛絮飄過,竟留不下一點兒影子,只留下春的氣息和淡淡的清香。
[出自] 張先 《木蘭花》
《木蘭花》 乙卯吳興寒食
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注釋:
乙卯:即神宗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吳興:即今浙江湖州。寒食:清明節前的一天。
龍頭舴艋:象蚱蜢一樣的龍舟。舴艋:象蚱蜢式的小船。
吳兒:吳地的青年。吳興古時為吳國屬地。
筍柱秋千:竹制的秋千。筍柱:即竹竿做的柱子。
游女并:兩位少女并坐蕩秋千。
拾翠:采集花草。出自《洛神賦》中“或采明珠,或拾翠羽。”意為拾翠鳥的羽毛,后泛指女子野外游春。
踏青:郊外野游。
行云:這里比喻女子。
已放笙歌:樂聲、歌聲已經散去。放:消散。笙:樂器,泛指演奏音樂。
中庭:庭院中。
譯文:
吳地的小伙子乘坐小龍船競賽,竹架秋千上蕩著成對的游女。去沙洲游春的女子天黑還不回家,郊外游玩的人絡繹不絕。浮云散盡,遠山昏暗,笙歌停止,池院空寂。庭院灑滿清朗的月色,無數柳絮輕輕飄過,看不到影子。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八十六歲在吳興故鄉度寒食節所作,反映出作者雖高壽而身心俱健,精力旺盛,情趣濃厚。上片句句置人物于美景之中,極富生活情趣。龍船、秋千、拾翠、踏青無不是佳節所有。更為鮮明生動。下片則由動轉為靜。由人去而夜靜,由云散而月明,層層寫來,描畫了一個清明幽靜的夜色。
這首詞是張先八十六歲在故鄉吳興度寒食節時所作。上闋盡寫白天游春的熱鬧場面,是由四幅場景,寫的是吳地的四種傳統習俗,兩兩對應組成,前兩幅是特寫,后兩幅是泛寫。第一句寫吳兒競舟。寒食節舉行龍舟競賽,是吳地相沿的風俗,可以想象一下寬闊的江面上萬舟競渡是多么的熱鬧激烈,氣勢宏大啊!第二句寫游女成對兒蕩秋千。在郊外臨時搭起數座秋千,裝飾華美,穿著節日盛裝的少女們一定打扮的花枝招展,五顏六色,可以想象一下,蕩秋千蕩起的時候,彩絲紛飛,定是耀人眼目,歡聲笑語。這兩句,一句寫男子,一句寫女子,一句陽剛,一句陰柔,一句寫水上,一句寫岸邊,展現了節日的熱烈氣氛和熱鬧場面。第三句寫方舟拾翠。在江邊的沙灘上,水中的洲渚上,長滿了花花草草,這平時是鳥兒的天堂,如今,青年男女三三兩兩,結伴而來,在草地里找尋翠鳥的羽毛,仔細的,專心的,比賽著,吵嚷著,竟然忘了已是日暮時分,可見玩得興致高昂,樂不思家。第四句寫秀野踏青。在景色秀麗的郊野,游人往來不絕,幕天席地,羅列杯盤,把酒言歡,暢談古今,心情舒暢,興致高昂。總之,這四句極力渲染節日的熱鬧場面。但是這是屬于青年男女的狂歡節,對于已經八十六歲高齡的詞人來說,熱鬧是他們的,夜深人靜時分才是真正屬于他的。
下闋寫夜深人靜的幽靜場境。第五六句寫詞人從白天喧鬧中歸來,歌兒舞女已經表演完畢,紛紛離去。這時天也黑了,遠處的山也看不見了,屋里屋外也是一片安寧靜寂,屬于詞人的世界來到了。第七八句寫詞人告別了白日的喧鬧,回到了自家的庭院,可以享受一下月光下的靜謐。此時,月亮已經升到高空,皓皓明月,把清輝灑滿庭院,也灑在楊柳樹上。微風拂來,無數的柳絮翻飛,在明亮的月光下飄過,竟然無影無蹤,穿出院墻而去。在于別人是看不到如此景象的,只有無欲無求,內心清凈,優游卒歲的老人眼中,才能抓住如此細微詩意的境界,讓人耳目一新。
總的來說,這首詞詞風疏淡清麗,輕巧自然。沒有華麗的詞語,沒有精巧的構思,只有那一份清凈讓人回味無窮。
賞析二:
此詞題為“乙卯吳興寒食”,既是一幅寒食節日的風俗畫,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靜的夕陽頌。詞的上片極寫節日的歡樂,下片寫歡樂后的幽靜。上片從一旁觀老翁的眼中寫出熱鬧景象,在熱鬧的景象中仍含有寧靜的心情;下片在幽靜的月色下特意寫了柳絮暗飄,亦可謂靜中有動。
開篇寫的是吳中健兒駕舞龍舟,在水面飛駛競渡的壯觀場面。舴艋是江南水鄉常見的一種形體扁窄的輕便小舟,飾以龍頭,就是鄉民為節日臨時裝置的簡易龍舟,雖無錦纜雕紋,卻富鄉土特色。著一“競”字既寫出了劃槳人的矯健和船行的輕疾,又可以想見夾岸助興的喧天鑼鼓和爭相觀看的男女老少。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個節日,這一天姑娘們特別高興,她們可以放下女紅,走出閨房,雙雙對對,打著秋千,盡興游樂。“筍柱秋千游并”句便說游女蕩秋千。“筍柱”指竹制的秋千架。三、四句用一聯工整的對句描寫姑娘們拾翠、游人們踏青,樂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見郊野草木競秀、春光明媚的誘人景色。“拾翠”原指采拾翠鳥的羽毛,語出曹植《洛神賦》“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后亦泛指婦女水邊野外游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覽。古代詩詞中常以踏青和拾翠并提,如吳融《閑居有作》:“踏青堤上煙多綠,拾翠江邊月更明”。這一聯泛寫寒食游春的活動,與前面賽龍舟、打秋千相配合,有點有面,主次分明。詞之上片著重寫人事,通過熱鬧的場景,描寫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歡樂。
下片轉為寫景,通過靜謐優美的夜景,反襯白晝游樂的繁盛。一動一靜,互相映襯,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由動景換靜景,畫面跳躍很大,但過片卻很自然:“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前句說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為上片作結。后句說笙歌已歇,喧囂一天的池院,此刻顯得分外清靜,一“靜”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語。
結拍以寫景工絕著稱。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說:“張子野吳興寒食詞‘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余嘗嘆其工絕,在世所傳‘三影’之上。”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見點點楊花飛舞;而花過無影,又顯得清輝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層輕霧,別具一種朦朧之美。不僅如此,兩句還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樂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暢。詞人雖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愛游春的熱鬧場面,又愛月夜的幽靜景色。他白晝,與鄉民同樂,是一種情趣;夜晚,獨坐中庭,欣賞春宵月色,又是一種情趣。
此詞是一篇韻味雋永的佳作。整首詞從熱烈歡快漸趨恬靜寧謐,成功地表達出一個有閑的耋耄老人所獨有的心理狀態。全詞情景交融,藝術效果頗佳。有人說其末句堪與使作者聞名于世的“三影”合稱“四影”,可謂深得此詞之妙。
關鍵詞:木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