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久久久久_真实的国产乱ⅹxxx66v_久久精品国产综合精品_国产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_日韩综合在线播放_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從凡人到圣人——孔子故事的啟示

作者:佚名 國學知識 來源:網絡
從凡人到圣人——孔子故事的啟示

  一、孔子的時代和他的理想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題目是“孔子的故事”。一個中國人不可以不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文化不可以不了解孔子,所以,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孔子的故事”。

  為什么說了解中國文化不可以不了解孔子呢?我們看看錢穆先生一段話:“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2500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2500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錢穆:《孔子傳·序言》,三聯書店,2002年)。不僅是錢穆,中國很多文化大師都有類似看法。事實上孔子已經變成了中華文化的象征性元素。他的名氣甚至遠遠超過歷代皇帝。正如司馬遷說:“自古以來,天下的君王直到賢人也夠多的了,當活著的時候都顯貴榮耀,可是一死什么也就沒有了。孔子是一個平民,他的名聲和學說已經傳了十幾,讀書的人仍然崇他為宗師。從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國談六藝的人,都把孔子的學說來做為判斷衡的最高準則,可以說孔子是至高無上的圣人了。”(史記. 孔子世家)。但是圣人凡人生下來并沒有什么區別,區別只在于后來的覺悟和實踐。那么,孔子是如何從一個布衣百姓,不斷修行成為圣人的呢?我們必須介紹一下孔子的一生,看看在孔子的時代,他這樣一個布衣百姓是如何生活、工作、修行、踐行,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影響了后世兩千多年的。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551-479年。而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始于公元前770年,終于公元前475年。也就是說,孔子去世5年后春秋時期結束,中國歷史進入史上最混亂的戰國時期。那個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禮崩樂壞”。當時的禮和樂不僅是文明的標志,更重要的是一個社會等級次序的標準,什么級別的官只能按什么禮制搞活動。天子舉行儀式,穿什么衣服、演奏什么音樂,諸侯王是不能參照的。否則就是犯上。禮崩樂壞就標志著社會的不穩定,大家都不按規矩辦事,各諸侯國之間、諸侯國內部戰爭頻發,整個天下大亂。亂到什么程度?整個春秋時期,共發生大小戰爭480多次。這些戰爭是異常殘酷的。據《史記》記載,在整個春秋時期,光諸侯王在內部斗爭中被殺掉的數字,就多達52人!孔子正好生活在春秋末年,目睹了這一過程最急劇最慘烈的兼并階段。

  在那個戰爭頻發、生靈涂炭的時代,最倒霉的是誰?當然是老百姓。而孔子作為當時一個頗負盛名的學者,他的人生道路卻可以有很多選擇。比如他可以像當時的名相管仲一樣,輔佐一個國君做大做強,同時自己也盡享榮華富貴;他也可以不問政治,以他淵博的學識,帶徒教書,過著衣食無憂、受人尊敬的小康生活;他還可以像當時很多隱士一樣,跑到深山老林,蓋幾間茅屋,開幾畝良田,“日暮荷鋤至,時還讀我書”,與世無爭、平靜安逸的生活。但是他都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他給自己選擇了一條異常艱辛,備受冷落,到處不受歡迎的道路,這就是終身行仁,使天下百姓過上安定平和的日子。在《禮運大同篇》,孔子詳細的描述了自己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從凡人到圣人——孔子故事的啟示

  二、孔子的生活

  孔子的一生,可以由他在《論語》上說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來概括。孔子這句自述話,說的是他的學習,其實也就是他的生活。按照梁漱溟先生在其所作《孔子的態度》上所說:“從孔子的幼年以至于老,無論不惑、知天命等,都是說他的生活。他所謂學問就是他的生活。”由此我們看出,孔子所以由凡人成為圣人的第一個要素就是他能夠終身學習,把學問視作生活。而我們現在呢?曾經有一個機構做過一個大范圍的讀書調查,調查的結論是:“7歲到39歲年齡段的人,年級越小讀書越多,40歲到59歲年齡段的人,年紀越大讀書越多”,這說明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間年齡段的基本不讀書。人的本性并無多少差別,但后來學習不同,造成了差別,甚至造成凡人圣人的差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其實孔子很小就顯露了他的好學才能和智慧。由于他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不得不從小就一邊干活一邊讀書。他給人幫忙做喪事,也做過魯國保管員和管放牧牛羊之類活。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雖然生活貧苦,但他自述十五歲即“志于學”。我們現在的孩子,有的沒出生就被他媽媽“有志于”學了,把《論語》、《道德經》、莫扎特名曲錄下來,貼在肚子上給他聽,生出來由胎教變成幼教,論學習時間要比孔子早得多,但沒培養出來一個孔子。原因之一是沒有掌握學習之道。管子說“道滿天下”,莊子甚至說“道在屎溺”,哪里都有道,自然有學習之道。孔子的學習之道就是不但勤于學習,還善于思考,善于總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還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孔子十九歲結婚,二十歲喜得貴子。那時候他的學問已經在魯國很有名氣了,魯昭王專門派人給他送來大鯉魚道喜。孔子時代,魯國國力雖然不如以前了,但依然雄居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小部分地域。這么大地盤的國王親自派人送鯉魚為轄區一個普通老百姓生子祝賀,可見孔子當時已經人品和學問都明顯嶄露頭角了。

  孔子“三十而立”。這個“立”,就是有了人生總體志向。這個志向就是前面說的大同理想。我們常說,“心有多高,路有多長”,志向高下也是凡人圣人的重要區別。孔子在那個混亂的時代為自己選擇了以仁愛拯救國家這樣一個崇高理想,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人生如白馬過隙,就短短幾十年,能做成功的事實在很少。圣人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不僅他志向遠大,更在于他畢生心無旁騖,只圍繞他的志向做事,所以能夠取得一些成果。下面我們看看孔子的一生是怎樣圍繞他的志向做事的。

  隨著孔子學問的增多,知名度的提高,孔子開始授徒講學,有了第一批弟子。孔子辦學的巨大貢獻在于他創立了中國第一所私立學校,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使得普通老百姓也有了讀書學習的可能。由于孔子學問淵博,又收費低廉,所以很受歡迎。所以孔子的學生中既有衛將軍之子彌藺,魯大夫錳僖之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這樣的官二代,也有深居陋巷簞食瓢飲的顏淵,有家徒四壁采藿而食的曾參。只求尊師重道,不問家庭環境。這是孔子"愛人"教育的首要體現。也是他畢生“行仁”的第一個舞臺。

  從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孔子基本是一邊學習一邊授徒。這十年,對孔子影響最大的事大概就是他拜訪了老子。在孔子34歲時他在弟子南宮敬叔陪同下到洛陽拜訪了老子。老子是道家學術創始人,當時是周朝國家圖書館館長,居周首都洛陽,時年54歲,可謂見多識廣,名滿天下。而孔子則是魯國一個教書先生,其學識只是在魯國影響較大,尚未形成完整儒學體系。何況我們說做學問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孔子當時居曲阜,一輩子沒出過遠門,更沒到過當時的京城洛陽。可以說時年34歲的孔子除了書本知識并沒有見過什么大世面。這兩位年紀、學識、地位懸殊很多的學者見面,給孔子的震撼和收獲是永久的。《孔子家語·觀周》詳細記載了孔老的這一次交往:“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至周,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宇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矣!及去周,老子送之。”

  老子臨別贈送了他一段話。這段話和《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大體相同。老子說: “我聽說富貴的人是用財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辭送人。我不是富貴的人,只能竊用品德高尚人的名號,用言辭為您送行。這幾句話是:‘聰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脅,那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的緣故;博學善辯識見廣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罪惡的緣故。做子女的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老子這段教誨,可謂長者對幼者,老師對弟子的肺腑之言。他看出了孔子學問不錯,是一塊好材料,但也看出他鋒芒畢露,求功心切,所以告誡他要學會“悠著點”,不可居才自傲。實際上老子告誡他的,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就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之與爭”。這寥寥數語,大道至簡,對孔子可謂醍醐灌頂。我們知道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良師益友,尤其是如果得到高人點撥,更是終生受益,終生難忘。后來孔子曾經對他的學生這么評價老子:“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乎?”( 《史記-老子列傳》)。孔子這段評價,既反映了他對老子的由衷崇敬,也表明了他開始反思自己以往的知識,不過是飛鳥游魚走獸之類可以掌握的小道而已,和深不可測的不可知不可言的“龍”這樣的大道相比,真是太不足道了。

  孔子自周返魯,不僅大長見識,而且不論個人修養還是學識都大有進步。這個過程,從悟道過程看,就是一個漸悟到頓悟的過程。所以《孔子家語·卷第三 觀周第十一》記載:孔子“自周反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后來孔子在帶領弟子周游列國時,遇到很多隱士,無論別人對他什么態度,他都持有深深的敬意,可能就與這次孔老會見有關。

  孔子的仕途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渴望建立自己的大同社會,渴望實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理想,自然不甘于僅僅做一個老師。他需要一個更大的平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是孔子仕途一直不順。直到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五十一歲是才見用于魯,被任為中都宰,中都宰大概相當于現在的首都市長。孔子在這個位置上干了一年就成績斐然,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司空是管建設工程的首長;再升為大司寇,大司寇是管司法方面的首長。由于孔子治國初見成效,名聲遠傳。附近國家都要來向他學習。史書上記載:“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這導致了鄰近的齊國深深憂慮。當時齊國實力遠大于魯國,齊景公又了解孔子的才能,擔心孔子繼續執政魯國會越來越強大,而首先威脅的必然是齊國,所以他聽信大夫黎鋤建議,要和魯定公在夾谷開會,希望在會上使魯國屈服。當時的社會弱肉強食,誰實力強誰就有資格讓小國來開會,如果小國不來,他就會以此為理由出兵滅了這個國家。在魯定公左右為難的情況下,孔子以相禮的資格隨同魯定公參加齊魯兩國的“夾谷大會”,會前 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對這次強弱兩國相會做了周密防范,在大會之上,孔子處處“以君子之道輔其君”,完全按照禮數辦事,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并使齊景公深感理屈慚愧,歸還了魯國的三個城池,創造了魯國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從《孔子世家》所記的這次大會的情況可以看到,孔子不僅看重禮樂,而且注重文武并重、禮法并重。

  這場外交勝利,使魯國大為振奮,孔子也名聲大振,官升兼攝相事,相當于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孔子的事業達到頂峰,他準備以魯國為平臺,摩拳擦掌,大干一番,實現自己的仁政。但是,孔子推行的改革措施一方面觸動了國內貴族的利益,加劇了權力集團的矛盾。另一方面魯國的發展也更加劇了齊國的擔憂。齊國知道魯定公和執政的季桓子喜好美色,而孔子一本正經,就送了80名美女和120匹好馬給他們,以離間孔子和魯國君關系。果然,孔子力勸無效,魯定公和季桓子還是收了這些美女,終日享樂不理朝政。孔子眼見政治抱負難以施展,憤而辭職。時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歲。《論語.微子》記載:“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從這年起,孔子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余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漫長的周游列國的生涯。以期找到一個愿意以他的“仁”為綱領的國家來繼續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可惜天下烏鴉一般黑,孔子顛沛流離14年,先后至衛、陳、蔡、楚數國,終無果而返。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魯國大夫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年六十八。孔子的政治生涯到此結束。

  以后五年,孔子專心授徒著述,轉而文化救國,直至73歲在魯國因病去世。一代巨星就此隕落。

  孔子去世了,但孔子的故事還沒有完,因為我們從上面的介紹中還不能看出孔子偉大之處。論官位,如孔子這樣做過副總理級別的官中國歷史上可以找出數百上千人,論貢獻孔子既沒有秦皇漢武那樣的統一中國叱咤風云,也沒有司馬遷所著《史記》那樣的洋洋巨著流芳千古,他甚至為后人沒有留下一本小書。那么孔子何以成為圣人,為萬世所景仰?關鍵就是因為孔子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儒家思想,留下了影響中國人幾千年的價值觀。又因為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弟子編纂的《論語》中,所以我們接著要說說《論語》和儒家思想,這是孔子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三、孔子的貢獻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相傳是孔子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的書。它共20篇,492章。篇幅不長,一條語錄就是一章,有時候一章就幾個字。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孔子一輩子主要的活動以教學為主,而且古時候教學,老師和學生就是生活在一起,他帶了那么多學生,幾十年的朝夕相處,他一定和弟子說過很多話,留有很多故事,但為什么他的弟子只把《論語》濃縮為15900字,只有一篇短篇小說的容量?我想除了當時的書寫技術特別困難外,主要原因肯定是編《論語》的孔門弟子們要精選那些最能代表孔子全面思想精華句子。所以我們讀到的《論語》不僅匯聚了孔子關于政治、文化、歷史、人生、哲學、宗教等問題的重要觀點。而且字字珠璣,句句箴言。我覺得其中每一句話,都產生于一個完整的悟道過程,都是道。我們中華文化大學要求每一個正式學員都要寫一個悟道小文章。我曾經和大家交流過如何寫悟道小文章的認識。我認為好的悟道小文章至少要包括四步,一是只寫一件事,因為我們要求篇幅短,寫一件事能夠說清楚,不要同時寫好幾件事;二是要有漸悟過程,比如騎自行車,肯定有一個從騎不好到得心應手的轉變過程;三是要有頓悟,可能某一天、某個人一句話的點撥,一個動作的幫助就會豁然開朗,從此越過拐點,越騎越自如;四是要把這個頓悟用簡練語言寫出來,上升到“道”的層面了。有了這幾點,就可能產生一篇比較完整的悟道小文章。《論語》里面的每一句話,都是孔子在修身、學習、交友、問政諸方面悟道過程的第四步成果,都是“道”。當然境界有高低,道也有層次,但都是道。有人說《論語》是中國人的《圣經》,其實《論語》就是孔子及其弟子全部生活的悟道結晶。所以兩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們不論年紀多大,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在《論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對自己有益的文字。這也許就是《論語》歷經千年不衰的秘密之一。比如講勵志《論語》里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講學習《論語》里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講修身《論語》里有“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講管理《論語》有“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講交友《論語》里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巧言令色,鮮矣仁”。

  ⑥儒家的核心是“仁”,論語中有關“仁”出現最多,超過一百次。但論語中還有兩處更為直接表達了孔子的思想:一是孔子學生子貢問老師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十五)。孔子的意思很清楚,我的思想就是一個字:“恕”,你只管一輩子照著做就行了,并且后面又加了八個字解釋了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孔子和學生曾子對話:“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這里是孔子學生曾子對老師“一以貫之”的“道”的理解,其實也就是儒家的思想核心。我理解“仁”和“恕”既有聯系也有區別。“仁”更本質,更廣泛,類似于我們的人生價值觀,類似于西方的“善”。而“忠恕”則是實行仁的途徑,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對他人的寬容態度。從修的角度,把儒家思想濃縮至“仁”是可以的,但從“行”的角度,把《論語》濃縮成“恕”似乎更合孔子本意。

  要特別注意的是,儒家的仁并不僅僅表示 “溫良恭儉讓”,更不是懦弱忍讓,而是剛強在內,積極進取,自強不息,圓潤在外,溫柔敦厚,厚德載物。它的最強大之處最神奇之處就在于它把自身的剛性用一種外界不易覺察的柔性所包裹,把對自己的近乎苛刻的嚴要求和對別人乃至大自然無限的溫情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

  當然,從“道”的層次性來看,儒家的“仁”只是人之道。尚未達到天之道。而“忠”、“恕”只是儒家實現“仁”的途徑。例如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從反面界定“仁”是人之道的范疇。相反,對天地大道而言,既無仁惡之分,亦無親疏之分。老子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而毛主席也說“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說明天地大道滄海桑田只順應客觀規律而不被人世冷暖所左右。

  儒家強調知行合一,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孔子身上就充分體現了這種既剛強又溫暖的“仁”的精神。他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別人曾經問他的弟子,你們老師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呢?他自述,自己是“發奮努力,忘了吃飯,快樂坦蕩,忘了憂愁,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老了”。他學問淵博,但學習音樂,還入迷到三個月不知肉味;學習禮節,還到太廟祭祀什么都問;他對自己要求極端苛刻,特別在行仁這件事上,幾乎到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地步,以至于56歲還帶著弟子餐風露宿,顛簸流離于各國,尋找可以行仁,施展政治抱負的地方,在外13年歷經磨難,好幾次差點餓死,差點被殺死,他自己弟子也難以理解,外人更是諷刺他“惶惶如喪家之犬”。但他對別人卻異常善良溫暖,他吃飯時如果遇到有出喪的,就為之難受而吃不飽,還陪著哭,整日不唱歌;他朋友死了沒錢安葬,他就主動出錢為之安葬;他弟子顏淵死了,他哭的驚天動地;樂師冕來拜訪他,他耐心點明哪里有臺階,哪里有座位,請他坐下,再耐心介紹,左邊是誰右邊是誰。凡此種種,無不使人感受到孔子作為一個普通人身上散發出來的善良溫暖。

  除了這些生活小事,我們再從孔子辭去大司寇這一事件的處置,看看孔子是如何踐行“仁”的: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五十六歲辭去大司寇行攝相事,出走主要原因是季桓子和魯公接受齊國饋贈的寶馬美女,并開始沉湎女色,不理朝政了。孔子此前多次試圖對此勸阻,但“當此之時,季氏專政,上僭天子,下畔大夫,圣賢斥逐,讒邪滿朝。孔子欲諫不得”(東漢蔡邕《琴操》“龜山操”)。作為下級,其實也只能作罷。一般人至多不同流合污,你玩女人我還盡力干好本職工作就可以了,大可不必辭職。孔子選擇辭職,說明他看中的不是高官厚祿,而是國王大夫貪圖享樂了,他無法干事了,這個相當于副總理的位置對孔子而言就毫無吸引力了。所以他要辭職,另找能讓他“行仁”干事的平臺。盡管這種選擇在名利上他損失太多,但孔子卻毫不在意。這就是他在論語中說的:“君子對天下的事,沒什么合適的,沒什么不合適的,只看是否符合仁義。”(《論語 里仁》)。做官能行仁,就合適,就做,做官不能行仁,就不合適,就不做。一切以是否符合仁義做標準。多么豪氣灑脫!

  但子路真催孔子出走時,孔子又黏黏糊糊的,說還要等等,看看祭祀時魯王給不給他肉。按當時規矩,國王做完祭祀,會把祭祀后的肉分配給各大夫,因此這算是國王是否認可下級的一個信號。但我們剛才分析,孔子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有行仁的平臺,根本不在乎那個官位,既然如此,他還在乎國王的認可嗎?

  孔子為什么這么做呢?一般人是看不出孔子的良苦用心的。但孟子知道。孟子說:" 不了解孔子的人以為他是為了幾塊烤肉而鬧情緒,了解他的人以為他是無禮出走;只有孔子自己清楚,他是為了不暴露君相的過錯,寧可讓自己帶上一點小罪名離開魯國。這種君子所為,一般人怎么能夠理解!(《孟子·告子下》)。孟子被后人稱為“亞圣”真是當之無愧,他是太了解孔子了。

  一千多年后,還有一個大儒朱熹也對此深有感觸,他在《孟子集注》中對孟子這一段文字作了如下注解:“孟子言以為為肉者,固不足道;以為為無禮,則亦未為深知孔子者。蓋圣人于父母之國,不欲顯其君相之失,又不欲為無故而茍去,故不以女樂去,而以膰肉行。其見幾明決,而用意忠厚,固非眾人所能識也。”這就更清楚了,孔圣人不愿顯示自己祖國國王的過失,又不能無緣無故離去,只能給自己找個小罪名:“不為妓女去,只為烤肉離”!

  孔子辭官出走是十分痛苦的,東漢蔡邕《琴操》記載:“孔子離開魯國時,看到一座龐大的龜山遮住祖國,想到季氏專政,猶如龜山蔽魯,將國家敗壞的支離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而自己有沒有能力除掉季氏,只好一路回望故國,一邊操琴痛心的唱著:‘予欲望魯兮,龜山蔽之。手無斧柯,奈龜山何!’”我們看出,孔子的痛苦不是丟了官位,二是痛苦百姓遭殃卻自己無力回天,是痛苦自己無法再繼續為國行仁。

  在孔子辭職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孔子既能嚴格守護自己底線,不能行仁寧可流浪另找弘道之處也絕不做衣食無憂的庸官,又能堅守禮節,雖然國君不仁也不讓國君難堪。而是自己受點小委屈,背點小黑鍋離去。這種對自己的堅守和對別人的寬恕就是他踐行“仁“的完美體現。“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在這里“仁”恰似一塊貼身寶玉,顯得既剛強晶瑩,又圓潤溫暖!

  王陽明有詩說:“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孔子的故事給我們重要的啟示為:

  1、圣凡本無區別,全在后天修行;

  2、孔子由凡成圣 關鍵在于:

  終身學習 學思合一 知行合一

  志向遠大 不暴不棄 持之以恒。

關鍵詞:孔子,國學人物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從凡人到圣人——孔子故事的啟示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p-s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 在线激情无码免费看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激情91 | 国产日产欧洲无码视频无遮挡 | 国产yw851.c免费观看网站 | 噜噜爽av99| 日本hdxxxx少妇1819| 亚洲AV乱码专区国产乱码 | 少妇性bbb搡bbb爽爽爽影院 | 蜜臀AV无码人妻精品 | 在线观看的网站你懂的 | 青青草97|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 免费成人av网址 | 久久视频这里只精品3国产 亚洲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播放 | 在线日本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91 | 日韩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探花一区二区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 国产特黄一级免费AA大片 | 56精品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 国产91丝袜香蕉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福利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中国人和黑人XXXX | 久久精品国产网站高清综合 | 青青久久久久 | JJZZ中国JJZZ|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 国产vr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 天啪天天干 | 亚洲色欲在线播放一区 |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videosg最新欧美另类 | 麻豆啪啪 |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少妇MM被擦出白浆液视频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欧美乱文字幕无码 | aⅴ一区二区三区无卡无码 国产精品a一 | 免费黄色a级毛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