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史記》
第三板塊、《史記》群星閃耀的華夏經典人格
第二十七講、命途多舛的名將李廣
今天這一講,我要講的是司馬遷塑造的一位命途多舛的名將,李廣。
李廣是漢朝的重要將領,他從很年輕的時候就投身軍伍行列,直到六十多歲仍奔走在抗擊匈奴的第一線,是從漢文帝時期一直服役到漢武帝時期的三朝老將。
李廣驍勇善戰,但是不論在以和平發展為主的文帝、景帝時期,還是在開疆拓土,以封侯賜爵重賞軍功的武帝時期,李廣雖然名揚塞外,跟匈奴作戰大大小小七十余場,卻總是陰差陽錯地失去封侯的機會。同一時代很多才華德行不如李廣的人,反而獲得了封侯的榮譽。
用漢武帝的話說,李廣是一個“數奇”之人。數是數字,奇就是奇數偶數的奇,代表單獨。因為中國古代注重數字的成雙成對,認為“成對”才是吉利的,相反“數奇”就意味著一個人運氣不好。
司馬遷抓住了李廣的這個人生特點,從中挖掘出了功高不爵,命運多舛的名將這個人格形象,寫下了《李將軍列傳》,而且直接用“將軍”給李廣的傳記命名,表達了他對李廣的尊重和惋惜之情。
那么在司馬遷筆下,李廣是怎樣一個人?為什么他一生戎馬,卻始終無法封侯?
下面就讓我們結合《史記》中的《李將軍列傳》,一起來看看,李廣的人格形象。
德才兼備
在司馬遷寫的眾多名將之中,李廣是少數幾個,稱得上是德才兼備的名將。
李廣為官清廉,得到的賞賜都會分給手下,他擔任高級官員四十多年,卻家無余財。行軍途中,李廣的部隊常常陷入缺水缺糧的狀態。找到水源后,李廣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后,只要還有士兵沒有喝到水,李廣就不靠近水源。同樣的,得到糧食后,只要還有士兵沒分到糧食,李廣就不吃飯。所以,李廣深受士兵的愛戴,用司馬遷的話說,就是“咸樂為之死”,李廣手下的兵,都愿意為他而死。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事。(《史記·李將軍列傳》)
但是作為將領,僅僅是有德行還不夠,更重要的是領兵作戰的能力。那么,李廣是不是一個有能力的將軍呢? 如果說對李廣的德行,他的士兵是最好的見證人,那么在作戰能力上,敵人對李廣的評價最能說明他的實力。
而李廣生平最主要的敵人無疑就是匈奴。在《李將軍列傳》中,你會發現,匈奴對李廣的評價是很高的。我們知道,李廣有個流傳了千年的稱號叫“飛將軍”,在后世的詩歌里經常出現。但是,這個“飛將軍”的稱號,既不是李廣自己號稱的,也不是他的手下給他起的,而是他的敵人匈奴人送給他的,全稱是“漢之飛將軍”。
當時李廣駐守在右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寧城赤峰一帶。在漢朝,這里是防御匈奴的北方重要邊郡之一。匈奴為了躲避李廣,幾年都不敢進犯此地。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史記·李將軍列傳》)
從匈奴人的態度,可以看出李廣是一個十分有能力的將領。同時,在李廣的時代,能不能封侯是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對這個目標,李廣非常看重,而且志在必得。但不幸的是,恰恰是在這個問題上,李廣連續受挫。
為什么會這樣呢?在《史記》中,司馬遷寫下了一個答案,“數奇”,也就是運氣差。
時運不濟
從“數奇”這個角度看李廣的職業生涯,不得不承認,這個人的確時運不濟。
李廣在最年輕力壯的時候,趕上了文景之治。當時,漢文帝對內休養生息,對外主張和平政策。因此,李廣沒有什么建功立業的空間。漢文帝雖然對李廣的能力心知肚明,但也只能感慨地說:“可惜啊,你生不逢時!”
在文帝看來,如果李廣生在漢高祖劉邦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真是不在話下。
可惜的是,不僅是在文帝時期李廣無法封侯,到了對外大舉用兵的武帝時期,李廣也依然跟功勛擦身而過。
比如,元朔五年,也就是漢武帝登基的第十八年。漢武帝派大將軍衛青討伐匈奴。當時,衛青調動了漢朝大量兵力,對匈奴形成了壓倒性優勢。而且此戰中,衛青還成功對匈奴進行了突襲,打了匈奴一個措手不及,取得了巨大勝利。參與這次行動的將軍,很多都封了侯。可惜的是,李廣當時負責右北平地區的防守,沒有參加這次進攻,錯失了最輕松的一次封侯機會。
第二年,李廣終于得到機會追隨大將軍衛青討伐匈奴。然而這一戰,李廣是后將軍,也就是位置在最后的指揮官,相當于我們說的總預備隊,留在決戰時使用。可惜,因為匈奴奉行了避戰策略,并沒有發生決戰。結果,前線的將領們大多因斬獲敵人首級符合規定數額,憑戰功封侯,然而李廣的軍隊卻因為身處后方而沒有立功。
元朔六年,廣復為后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史記·李將軍列傳》)
兩年后,李廣終于當上了先鋒,率領四千人的部隊在前面當誘餌,吸引敵軍決戰。在后方安排了一萬人的援軍,提供增援。但不幸的是,這次李廣雖然成功吸引了四萬人的敵軍,但援軍卻在關鍵時刻迷路了,導致李廣的部隊險些全軍覆沒。最終,李廣雖然擊退了敵軍,但自身的損失也很大。因此,李廣被判了一個功過相抵,也就是不懲罰,但也不獎賞。
從這些履歷上來看,李廣的確稱得上是時運不濟。但是,如果我們更深入地挖掘這段歷史就會發現,李廣的“數奇”,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懷才不遇
事實上,在李廣“數奇”的背后,隱藏著一個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漢武帝在用人上,常常帶有明顯的私心。比如,漢武帝早期喜愛皇后衛子夫,所以大力提拔衛子夫的弟弟衛青,讓衛青擔任大將軍,連帶著衛青的外甥霍去病也得到破格提拔。后來,漢武帝寵幸李夫人,又重用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
李廣利就不用多說了,《史記》中,他領兵作戰的能力很差,打了很多敗仗,而且德行上也明顯不如李廣,后來還叛逃投降了匈奴。但這樣的人照樣被武帝重用,一再被賦予大軍指揮權。
相比之下,衛青和霍去病雖然也是靠關系得到提拔,但至少能力很強。這里我尤其要提醒你注意《史記》里的一個細節。司馬遷說李廣平日沉默寡言,全部心思都放在軍事上,又說李廣“善騎射”,就是馬術和箭術都很精通,代表他軍事素養很過硬。
有意思的是,同樣的內容也出現在了對霍去病的描述中。霍去病也是一個不怎么喜歡說話的人,而且也用了“善騎射”三個字。這當然不是巧合。在我看來,司馬遷正是通過這些細節提醒我們,李廣和霍去病都是軍事才華很高的將領,甚至是很類似的將領。
但是兩個人的命運卻截然不同。
李廣從來沒有得到過好的資源,直接指揮的部隊至多不過一萬多人。而霍去病常常率領數萬騎兵縱橫戰場,并且漢武帝還特別指示,給霍去病最高級別的后勤保障。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戰,霍去病更是得到了五萬名騎兵的指揮權,背后還有數以十萬計的步兵和后勤兵進行支援。
因此,不難看出李廣功勞少的根本原因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機會的不足,更是資源的不足。而造成這一切的,正是漢武帝的偏袒。
元狩四年,李廣被任命為前將軍,隨大將軍衛青前往漠北征討匈奴。當時李廣年事已高,但“戰死疆場”是這位老將軍至死不渝的信念。可是,漢武帝雖然任命了李廣,但是他覺得李廣已經老了,而且數奇,也就是運氣不好,所以暗中叮囑衛青,關鍵時刻不能讓李廣當先鋒。
而衛青也正好想照顧自己的好朋友公孫敖,讓他立功贖罪。于是,李廣就在最后時刻,被從先鋒的位置上換了下來。而且匆忙之中,衛青不知有意無意,還忘記給李廣的部隊安排向導,造成李廣的部隊迷路,錯過了最關鍵的戰斗。
事后,衛青又要追問李廣的過失,以至于性格高傲的李廣憤怒地選擇了自殺。在寫完李廣自殺之后,司馬遷還補了一句,李廣軍中的所有將士都為之痛哭。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不論認識的不認識的,也不論老的少的,都為李廣落淚。將李廣之死的悲劇色彩,推到了一個高峰。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史記·李將軍列傳》)
你一定還記得,司馬遷是因為替敗軍之將李陵仗義執言,從而慘遭腐刑。李陵正是李廣的孫子。所以,司馬遷面對李廣這個歷史人物時,尤其具有一種復雜的感情。正是這種感情,讓司馬遷對李廣的生平,進行了濃墨重彩地書寫,并因此奠定了李廣的歷史地位。李廣的功勛業績,雖然不是當時最高的一位將軍,卻成了歷史聲望最高的將軍。而后世那些命運蹉跎的才子、猛士,常常能從李廣的事跡中,得到獨特的感懷和共鳴。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老將行》,就是以李廣為原型進行的創作。唐代才子王勃在名篇《滕王閣序》中,同樣表達了對“李廣難封”的感慨。而“李廣難封”也是從這里出發,逐漸變成了一個著名的典故,用來指代那些能力高超卻命途多舛,沒有得到重用的人。
總結
好,我來總結一下這一講的內容。
今天這一講,我講了飛將軍李廣的事跡。他德才兼備,能力出眾,可惜一生命途多舛,總是跟戰功擦肩而過。但如果我們仔細翻看歷史就會發現,李廣的人生悲劇,并非他的個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他沒有進入漢武帝的小圈子,所以始終未能得到與自身才華相匹配的資源和機會。
最后,再留一道思考題:“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已經成為了一個我們經常使用的典故,在歷史上,你還知道哪些跟李廣命運相似的人物?請跟大家一起分享你的看法。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