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史記》
第四板塊、《史記》中的六波地理大開拓
第四十一、第三波地理大開拓的重要人物夫差、勾踐(上)
前面的四講課程,我為你介紹了華夏世界的兩次地理大開拓,周武王的分封制,開啟了第一次地理大開拓,背后隱藏著兩京格局的奠基。齊桓公的尊王攘夷開啟了第二次地理大開拓,背后隱藏著齊民運動的啟動。
今天這一講,我要帶你讀的是《史記》中的《吳太伯世家》和《越王勾踐世家》,在這兩篇里,通過司馬遷精彩的記錄,我們看到了吳越兩國之間互動、爭斗的精彩故事,更能看到,華夏世界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第三次地理大開拓的。
這第三次開拓比較特別,主導者有兩個人,一個是吳王夫差,一個是越王勾踐。提到這兩個人,你也許已經想到了一個成語:臥薪嘗膽。在這個成語故事中,一般咱們關注的都是勾踐,贊揚他如何忍辱負重,最終打敗吳王夫差,取得勝利。
但是,我今天想要跟你講的,不是作為勝利者的勾踐,而是故事的另一個主角,吳王夫差。站在吳王夫差的角度,你會發現,吳越爭霸不僅僅是一個因為大意輕敵導致亡國的失敗案例,在長期歷史視角下,又是一個邊緣國家,謀求發展,努力突破地理上的限制,從而客觀上,讓華夏文明加速走上了天下一家的軌道的偉大事件。
從這個角度,被勾踐打敗的夫差,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我們不妨回到《史記》仔細來看。
吳國的困境:封閉的格局
在講吳太伯的時候,我曾經說過,當時吳太伯是從黃河流域跑到了長江流域。這就相當于從華夏文明的核心地區,跑到了一個蠻荒之地。
這塊地方邊緣到什么程度?
按照當時的地理情況來看,吳國往東是大海,往南是更荒涼的地區,所以吳國要想謀求發展,只剩下兩條路,第一條北上,一條往西。
而如果北上謀求發展,必須先經過淮河。但問題是,長江與淮河之間,沒有天然水道、沒有交通線,也沒有大的城市。江淮之間宛如一個巨大的黑洞地帶,將長江流域的吳國,與黃河流域的各個諸侯國隔開。吳國無法北上,中原勢力也很難南下。
好,那既然黃河去不成,那么往西,順著長江向上游走,走不走得通呢?
也很難走通。因為長江沿岸地區當時非常荒涼。大部隊在這個地區行軍,無論是走陸路還是水路,都非常困難。
因此,吳越兩國在長達五個世紀的時間里,都沒有跟黃河流域的中心區域產生任何聯系。《史記》里唯一有記錄的一次聯系,就是周武王滅商后,正式冊封周章為吳國的國君,相當于將吳國納入了周的分封體系,再就沒有過多的互動了。
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史記·吳太伯世家》)
而且,往西走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會跟當時長江中游的強國,楚國相遇。
你要知道,當時楚國早就以戰車為中心組織大規模陸地會戰了。但吳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擅長的都是水戰,缺乏陸戰的裝備和操作技術。所以,就算吳國軍隊突破了千難萬阻,進入了便于快速前進的富庶地區,也很難大展拳腳。
走又走不到,打也打不過。因此,從吳太伯建立吳國到吳王伐楚,這中間漫長的五百多年里,吳國都跟黃河流域以及長江中游地區保持著近乎隔絕的狀態,沒什么聯系。
那么,吳國的隔絕狀態是被什么打破了呢?
答案是,制約吳國發展的交通問題和武器問題,突然被解決了。
這是怎么回事?
沖出黑幕的契機:戰車和運河
原來,當時春秋霸政,逐漸演成了晉楚爭霸的格局。這兩國為了爭霸,可以說是機關算盡。楚共王繼位后,楚國發生內亂,一個叫申公巫臣的楚國貴族逃到了晉國。這個人幫晉國制訂了一個打擊楚國的計劃——扶植楚國身邊的小國去攻擊楚國,讓楚國疲于奔命,削弱它的力量。
這個小國就是吳國。
在這個計劃下,申公巫臣親自出使吳國,并給吳國帶去了先進的兵車作戰技術,這就讓吳國的機動作戰能力大幅提高,有了與大國一戰的力量。
王壽夢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將子反而奔晉,自晉使吳,教吳用兵乘車,令其子為吳行人,吳于是始通於中國。(《史記·吳太伯世家》)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在這個時間點上,吳國自身也掌握了一個獨門技能,那就是人工運河的開鑿技術。
在司馬遷的筆下,吳國借助人工運河,實現了“通渠三江五湖”,成功突破了江淮這塊黑洞地區的阻礙,通過胥溪運河,聯通了太湖到蕪湖,在今天的安徽省中南部地區建立了新基地。而以此為基礎,往西走陸路,穿過河南省東南部的邊緣地帶,越過大別山脈,就能直擊楚國的心臟——首都郢都(今天荊州市一帶)。
“于吳,則通渠三江、五湖。”(《史記·河渠書》)
講到這里,我想跟你補充一個小知識點。
你現在看到吳國選擇的這條進軍路線,一定很疑惑。因為在地圖上看,吳國似乎是避開了長江航線,做了出奇制勝的選擇。但在我看來,吳國這條路線恰恰是當年進軍的最正常路線。
這條路線,除了從太湖向西進入蕪湖以北地區這一段很難走之外,其他的路線上都有河流,非常適合運輸人員和物資。而難走的這一段,吳國也通過開鑿了胥溪運河實現了聯通,后面的道路就是一路坦途了。相反,如果沿著長江進軍,那才是無路而走的選擇。
好,我們把視線拉回來。
吳國借助申公巫臣的戰車和運河,成功突破了地理條件的限制,之后便開始加入大國爭霸的行列,先是打敗了楚國,然后又接連擊敗了陳、蔡的軍隊,一路高歌猛進。
八年,吳使公子光伐楚,敗楚師,迎楚故太子建母於居巢以歸。因北伐,敗陳、蔡之師。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鍾離。初,楚邊邑卑梁氏之處女與吳邊邑之女爭桑,二女家怒相滅,兩國邊邑長聞之,怒而相攻,滅吳之邊邑。吳王怒,故遂伐楚,取兩都而去。(《史記·吳太伯世家》)
不過這時候,故事還沒有結束,吳國只是依靠運河聯通了長江流域的大部分水系,并沒有直接打通與黃河流域的通道。而真正突破地理條件的限制,完成黃河、長江、淮河三大水系的聯通的那個人,正是吳王夫差。
溝通江河:第三次地理大開拓
當時,夫差奉父親的遺命,打敗了越國。在取得勝利后,他沒有乘勝追擊,而是放過了勾踐。而越王勾踐則利用夫差的大意,臥薪嘗膽,等待機會,最后趁吳國主力北上的時機,對吳國發動突然襲擊,一舉逆轉了雙方的關系,并最終通過持續打擊,徹底毀滅了吳國。
這就是吳越爭霸故事的發展始末。
十年春,越聞吳王之在郢,國空,乃伐吳。
吳使別兵擊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擊吳,吳師敗。十九年夏,吳伐越,越王句踐迎擊之槜李。越使死士挑戰,三行造吳師,呼,自剄。吳師觀之,越因伐吳,敗之姑蘇,傷吳王闔廬指,軍卻七里。吳王病傷而死。
闔廬使立太子夫差,謂曰:“爾而忘句踐殺汝父乎?”
對曰:“不敢!”三年,乃報越。
(《史記·吳太伯世家》)
但我今天想跟你講的不是這段故事如何精彩,而是故事的背后另外一個重大的價值點——吳王夫差之所以那么輕易的放過了勾踐,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他大意輕敵,但這里面還有一個原因,夫差當時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他想盡快北上爭霸,不想繼續跟越國在長江流域這塊地方糾纏下去。
為了讓吳國軍隊順利進入黃河流域,就要打通北上的各條路線。當年夫差做了一件極具開創性意義的事情——他啟動了著名的邗(hán)溝運河工程。
“吳城邗,溝通江淮。”(《左傳·哀公九年》)
邗溝運河的開通,可以說是中國有史料記載以來的第一個戰略級運河工程。通過邗溝運河,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被連成一體。而為了能在黃河和淮河之間運送物資,更進一步,夫差還在黃河和淮河之間,增加了新的運河。到這里,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的真正實現了密切聯通。
而邗溝運河,后來也成為隋唐大運河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河段。從某種意義上說,邗溝運河,可以看成是中國大運河的起點,對中原和邊遠地區的聯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越國,后來在擊敗吳國后,在吳國運河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運河工程,順著吳國的腳步,也走上了北上爭霸的道路。在兩國的合力之下,長江流域形成了從紹興、蘇州,經揚州到淮陰,再到徐州的新戰略交通線。日后項羽、劉邦舉兵滅秦,各自的起兵地點,恰好就在這條線的兩端。
與此同時,勾踐還在夫差的基礎上,完善了另一條交通線,這就是沿海交通線。錢塘江地區和山東半島,從此開始形成海上交通,沿海經濟和文化交流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同樣是受到這個海上交通的刺激,位于渤海灣沿線的齊國和燕國,也開始進行海上探險活動,從而極大促進了山東、遼東、 朝鮮三大半島的交流。
這就是我要說的,華夏文明的第三波地理大開拓。
雖然越國在滅掉吳國后,最終也讓楚國所滅。但華夏世界,卻已經因為夫差和勾踐這對敵手,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再次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復雜性。一時的對抗和成敗是一回事。對抗和成敗背后的長期歷史意義,則往往是另一回事。夫差、勾踐可以說是“死敵”,但正是這對“死敵”,客觀上合力加速了區域的發展與融合,讓華夏文明加速走上了天下一家的軌道。
總結
好,到這里今天的內容就結束了,我來給你總結一下。今天這一講,我首先分析了吳國封閉的地理環境和發展困境。進而給你分析了,吳國是如何借助車兵技術和運河技術,成功突破了地理條件的限制,開啟了自己的北上爭霸事業。在吳越兩國北上的過程中,間接推動了華夏文明的第三波地理大開拓。其中,大規模運河工程的開鑿,尤其具有歷史的里程碑意義。吳越兩國的霸業雖然曇花一現,但他們對華夏地理的開拓卻影響深遠。
今天課程的最后,給你留下兩道思考題。第一,除了邗溝運河,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些發揮了重要作用的運河?你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嗎?另外,對于晉國扶植吳國對付楚國的戰略,你作何評價?后世還有哪些類似的操作?效果為何有成有敗?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