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史記》
第四板塊、《史記》中的六波地理大開拓
第四十講、齊民運動的開端
上一講我講了齊桓公與華夏世界的第二波地理大開拓。正如第一波地理大開拓的背后,隱藏著兩京格局的奠基。這一次的地理大開拓,還催生了另一場巨變的發生,這個巨變就是“齊民運動”。
齊是整齊的齊,民是民眾的民,所謂“齊民”,就是打破貴族和平民的身份差異,實現民眾身份的整齊劃一。
在分封制的體系里,人被分成貴族和平民,貴族世世代代都是貴族,平民世世代代都是平民。貴族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平民則幾乎都是文盲,負責種地,出路非常狹窄。
但是,在經歷了春秋戰國的劇烈變革之后,平民成功打破了身份等級的禁錮,逐步在文化、軍事、政治等各個領域取代了貴族,這樣的一場巨變,正是齊民運動。 如果要為這場巨變尋找一個源頭,那一定要回到齊桓公當政時期,回到管仲改革。
今天這一講,我帶你回到《史記》,給你講講,管仲改革是如何催生出影響整個春秋戰國的齊民運動的。
齊桓公的錢袋子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一點,那就是作為齊桓公最倚重的大臣,管仲推行改革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推動底層平民身份解放,而是為了解決齊桓公的財政危機。
上一講我們說過,齊桓公用尊王攘夷的策略,通過國際會議的形式調解國際糾紛,并且身體力行,多次擊退蠻夷勢力的入侵,實現了華夏地理的第二波大開拓。
表面上看,這是齊桓公雄才大略的勝利,但是深入一想,你就會發現,開會和打仗,無論哪一樣都要花錢。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是很難完成這些事情的。
但齊桓公剛接手齊國的時候,齊國的財政狀況非常不好,國庫空虛,國力在諸侯國里只能算二流。而最終,齊桓公之所以能一躍成為春秋霸主,還能不斷開會、不斷打仗,就是因為管仲通過改革,幫他解決了這個錢袋子的問題。
管仲的眼光非常準,他一眼看出,想要解決齊國財政問題,核心在于“富民”,認為平民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基于此,他為齊桓公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策略,通過讓底層民眾富起來的方式,來增加國家的整體可用資源。
在當時,這種想法,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洞見。因為在春秋早期,時代的普遍現狀是,貴族管理國家,而平民只負責繳稅和耕作,沒有資格參與國家事務。在城池的外面,也不設置行政機構。
而管仲,不僅看到了平民的潛力,而且他為了富民,還制定了詳盡的政策。比如,管仲在齊國大力發展“通貨積財”政策,意思是,通過大力發展國際貿易,鼓勵商業,增加國家財富。
這里我多說兩句,齊國作為沿海國家,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制造海鹽。而鹽,無論在何時,都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再加上按照司馬遷在《貨殖列傳》里的記載,華北平原的食鹽,主要來自海鹽,而海鹽中的很大一部分來自齊國。你想象一下,這里面的利潤有多高。
同時,齊國還可以獲得豐富的水產品。所以,司馬遷特意強調了這個“伸輕重魚鹽之利”的政策,也就是管仲還注重發展水產經濟和海鹽,注重開拓農業種植之外的新收入來源,對士農工商,各個行業都大力扶持。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彊兵,與俗同好惡。(《史記·管晏列傳》)
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伸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史記·齊太公世家》)
管仲改革的出發點,雖然是解決齊桓公的財政問題,但政策對商業的重視,對士、農、工、商等各類行業的重點扶持,卻在客觀上,讓底層平民在社會經濟領域,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而隨著平民的社會價值逐漸凸顯,管仲也開始強調,用人要看重一個人的能力和品行,而不是出身。這樣一來,一邊是平民階層中的優秀人才,獲得了更多的上升途徑;另一方面,是貴族中能力差的人逐漸降級,成為了有名無實的貴族。因此,隨著改革的深入,貴族和平民的身份界限,逐漸不是那么壁壘分明了。平民的重要價值,第一次被看到。
因此,我認為,雖然管仲改革的最初目的并不在“齊民”,而是在于緩解齊桓公的財政壓力。但不得不承認,管仲改革的措施一經啟動,客觀上動搖了自周朝以來,牢不可破的身份等級結構,促成了齊民運動的誕生。所以,如果給齊民運動尋找一個源頭,那么一定是管仲改革。
鐵制兵器的出現
當然,正如我們剛剛所講,齊民運動在管仲改革時期,至多只能算是一個萌芽。雖然借助管仲改革,平民已經開始在經濟和生產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甚至有的平民積累的財富遠超貴族。但是,平民在春秋早期,依然無法突破世襲身份的限制。
而 齊民運動真正得到發展,還要等到春秋后期,鐵制兵器的出現。
齊民運動和鐵制兵器,看上去毫不相干的兩件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講到這里,我必須先給你補充一個知識點。那就是,在中國早期歷史中,平民沒有資格為國而戰。參與戰爭,在當時代表著巨大的榮譽,長期被貴族壟斷。戰爭中,高級貴族駕駛戰車,低級貴族擔任步兵。最低級的貴族叫“士”。這個“士”,就是戰士的士。相反,平民就很少能參與戰爭了,因為身份不夠,沒有資格。即便平民參與戰爭,也只能打打雜,做做飯,幫助貴族運東西,打掃戰場什么的。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直接原因,是兵器的昂貴。
從商周時代到春秋中期,最先進的軍事機器,是戰車和青銅武器的結合。戰車和青銅武器,在當時都是工藝復雜、造價高昂,難以大規模量產的武器。尤其是戰車,不僅造價高,使用成本也高,要掌握戰車的使用,需要曠日持久的訓練。
這就導致了一種精兵政策——相對數量,更重要的是質量。國家沒辦法,也不需要動員太多的人去作戰。大國之間發動戰爭,一次最多也就是出動七八百輛戰車。但是,這個情況到春秋后期,開始發生變化——鐵制兵器開始替代青銅兵器,大量出現在戰場上。
相比于青銅兵器,鐵制兵器的造價要低廉很多。結果就是,從春秋后期開始,大國之間的戰爭規模越來越大,一場會戰經常要投入數千輛戰車。這個時候,僅僅靠貴族,明顯在人數上就不夠用了。
如果一個國家只靠貴族打仗,而另一個國家發動平民,那么后一個國家光憑人數優勢就能將貴族制軍隊的國家,打得一敗涂地。所以,手持鐵制兵器的步兵,在戰爭中的規模和重要性提升迅速,平民逐漸成為戰爭的主力軍,也讓越來越多的國家,有了啟用底層平民的動力。到后期,更是出現了平民憑軍功就能加官晉爵,成為新貴的政策,徹底打破了貴族和平民身份的最后一層阻礙,齊民運動蔚然成風。
庶民的崛起
在這一過程中,底層民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平民的影響力,也逐漸從生產領域,發展到戰爭領域,接著就擴大到了文化領域。諸子時代的百家爭鳴,首先是平民學術繁榮的表現。隨著齊民運動的深入,貴族階層開始沒落,庶民階層開始崛起。最終出現,劉邦君臣以底層編戶之民的身份,開創新王朝的歷史事跡。
呂后與審食其謀曰:“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面為臣,此常怏怏。” (《史記·高祖本紀》)
正如兩京格局的影響力超越了分封制,齊民運動的影響力也遠遠超越了齊桓公的尊王攘夷。在這場從管仲改革開始,貫穿了整個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延續到漢代的齊民運動中,平民們證明了,自己不僅可以成為好的生產者和好的戰斗者,更可以成為好的研究者,甚至是好的統治者。
中國早期的社會結構因此發生了巨變,從此一路走向了一條平民皇帝、草莽將相的興漢之路。
總結
好,到這里今天的內容就結束了,我來給你總結一下。
首先,我給你介紹了管仲的經濟改革,改革的目的雖然是為齊桓公積累財富,但在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卻讓底層平民的力量第一次得到了釋放,成為齊民運動的萌芽。一直到春秋末期,鐵制兵器的出現,為齊民運動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平民徹底掙脫枷鎖,實現階層的躍升。在齊民運動的大浪潮之中,貴族逐漸沒落,平民逐漸崛起,中國從周朝開啟的封建社會,一步步過渡到了一個新的時代。
作業:請你談談,你覺得富民與強國有什么聯系?民富一定代表國強嗎?歡迎你跟大家分享你的想法。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