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孔子
第一模塊、三十而立(15講)
第四講、孔子補習貴族功課
你好,這里是“猴哥帶你讀懂孔子”。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歷史。
在上一講我們了解到,孔子雖然成了孔家人,但并沒有完全被貴族階層接納。這是因為要成為一名貴族,需要學習的東西非常多。比如最基本的文化知識,還有貴族的社交禮節、行為規范等等。孔子生長在底層農家,以前一點都沒接觸過這些,所以他現在需要從頭補課。
眾所周知,后來的孔子可是公認的有知識、有學問。那么,這些貴族的功課,他是怎么補上的呢?
不僅后世的人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孔子晚年的時候也經常有人想打聽,因為那時候他的學問名聲已經很大了。
在《論語》里面,衛國的一個貴族就向孔子的學生子貢提問:孔子的知識都是跟誰學的呢?
子貢的回答是:現在有點知識的賢人很多啊,孔夫子從誰身上學不到東西呢?難道非得有一位固定的老師才行嗎?(《論語·子張》)
子貢的回答,歸納起來,就是所謂“圣人無常師”。
這個回答,是不是讓你想起了孔子的一句名言?就是我們中學語文學過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和子貢的回答其實是一回事,就是孔子一直在跟自己認識的各種人學習知識。
春秋貴族的文化傳承
從孔子自己的陳述來看,他沒有正式上過學,也沒有固定的老師,全是靠零零星星的自學。那為什么孔子沒機會上學呢?這個問題就復雜一點了。讓我們先來看看孔子時代都有哪些受教育的途徑。
在比孔子早二三百年的西周王朝,朝廷已經設立了貴族學校。當時就叫“大學”,但規模不算大。到西周崩潰之后,王室的實力不行了,這種朝廷學校就沒有了,孔子當然也沒機會看到。
除了朝廷的“大學”,還有另外兩種貴族教育:家族傳承和私家教育。這兩種生命力比較強,在孔子的春秋時期依然存在。
先說家族傳承。在西周甚至更早的商朝,很專業的知識都靠家族內部傳承。比如,負責給朝廷管理文件的官員叫“史”,它的字面意思就是書記官、文書官。
這種文書官往往是家族傳承,連續好多代人都擔任同樣的職務。他們有自家傳承的一套學問,不僅能讀寫,還能觀測天文、推算歷法等等。比如在西周傳承了好幾代的“微史”家族,這個家族曾經有很多青銅器出土。
說完家族傳承,再來看私家教育。那時候的高級貴族為了教育孩子,會聘請有文化的小貴族擔任家庭教師。孔子后來就曾經給大貴族當過家庭教師,我在后面會介紹。
上面這兩種教育方式,家族傳承和私家教育,都是貴族階層專有的,但孔子都沒條件。因為孔家人丁稀少,本家里沒人能教他,所以不會有家族傳承。私家教師的話,他更請不起,他父親沒留下什么遺產,年輕的孔子也還不算富裕。
所以,孔子只能搭搭便車,抓住各種機會請教別人,主要是請教那些有文化、又愿意幫助他的貴族人士。
為什么十五歲才學習
那孔子是什么時候開始到處請教,自學成才的呢?關于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說法。按孔子自己的說法,是十五歲才開始。
在《論語·為政》篇里面,有一段孔子對自己一輩子的總結。我們熟悉的好幾個成語就出自這里,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這段話第一句是什么呢?就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原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這十五歲好像有點晚了,以前很多學者都猜不透,覺得圣人從小就應該勤奮學習啊。結果孔子自己的陳述,完全不符合大家這種心理預期。
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你可能也聽過,說孔子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喜歡玩祭祖宗的游戲,這好像預示著他很早就開始學習了。
這個說法來自《史記》,原文是:“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俎和豆,都是祭祀祖先時候用的禮器。
你看,這就和《論語》的記載不一樣了。在《論語》里面,孔子說自己十五歲才開始立志學習,還說他自己小時候沒有什么學習條件。這兩個不一致的話,我們當然首選《論語》,因為它產生得更早、更可信。
其實,根據我們前面一兩講的課程來看,也是《論語》里的說法更可取。你想,孔子認祖歸宗成為貴族,是在他十幾歲母親去世這年。這時候,他才突然發現了學習的重要性。
以前,孔子作為一個底層農家的孩子,只要會種莊稼、養豬、撿野菜就夠了,根本不需要學習文化知識,也完全沒有學習條件啊。
那是不是說司馬遷的這個記載完全沒有道理呢?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理解《史記》的這句話。
我們已經知道,孔子小時候跟著單親的媽媽長大,他的家庭里完全沒有父系親屬,也就沒有對父系祖先的祭祀活動。所以看到別人家祭祖,他會很羨慕。那自己做個游戲,擺上幾個盤子碗兒,磕頭拜祭一下,這是一種本能的心理補償。
在孔子后來的學術思想里面,特別重視家庭倫理和祭祀禮儀,這很大程度上也來源于他家庭生活的缺憾。
這樣的話,孔子小時候的行為就算不上是有意識地去學習禮儀,和他說自己十五歲才有志學習也不矛盾。
晚學者的發憤圖強
跟其他的貴族相比,孔子開始學習的時間晚了很多,他自然要努力補課。《論語》里就有這樣的記載,說孔子進了魯國的太廟,見到每個陳列品都很好奇,都要問問別人:這是什么東西?那有什么來歷?原文是:“子入太廟,每事問。”
我先解釋一下:太廟是魯國國君的祖廟,也是國君家族的紀念品陳列館,有點像現代的國家博物館。在春秋時代,下層人沒有機會進入國君的祖廟,只有貴族才行。所以當孔子有了進太廟的機會,他看東西什么都覺得很新鮮,急著想要補課學習。
《論語》里還說,孔子的這種表現,讓貴族圈子里一些人不理解。有人就說:“誰說那個陬人家的孩子懂禮啊?他看見什么都要問!”
這里說的陬人,就是早已去世的孔紇老爺,因為孔紇管理過陬這個地方。那時貴族們互相稱呼,喜歡用官職、封邑或者管理過的地方,這樣顯得體面。所以孔紇就被稱為陬人,孔子就成了陬人家的孩子。
說起來,孔子母親也是陬這個地方的人,但這里的“陬人”跟她沒關系。因為那時候,底層農民是得不到這種體面稱呼的。
我們回到參觀太廟的孔子。聽到有人說他不懂“禮”,孔子自然要給自己辯護。他說:我這樣做才符合禮啊!
這其實是說,我本來不是貴族圈子的,沒這種學習機會。現在看到什么學什么,努力做一名合格的貴族,這就是在遵守“周禮”啊。
畢竟,人家這么批評,就等于已經承認他是“陬人”孔紇老爺家的孩子了。孔子當然高興,他學習起來也更有動力了。只有這樣才對得起自己這貴族身份嘛,不能給陬人孔紇老爺丟臉。
《論語》的這個記載很生動,但它沒寫當時的孔子多大年紀。后世曾有人猜測,這是孔子五十多歲時候的事情。理由是,五十多歲的孔子已經是魯國的大司寇了。
按常理來推斷,只有很高級的官,才有資格進國君的祖廟嘛。如果是十幾歲就去的話,好像小貴族的身份不夠格啊。
這個理由并不能成立,因為它把太廟誤解成一個戒備森嚴、高不可攀的地方了,只有高級官員才能進去。但其實孔子那時候的太廟并不是這樣的,春秋各國國君的宗廟,對于普通的士人貴族都是開放的。雖說春秋時代的底層人沒有參觀太廟的資格,但對普通貴族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
再說,五十多歲的孔子已經很有名了,別人談論他的時候也不需要再提他父親的名字。這里稱呼孔子是“陬人之子”,就因為他還是個不知名的少年。
這種現象在現在也很常見:在老家的熟人圈子里,大家都習慣管年輕人叫作誰誰的兒子或女兒;等這些年輕人混出名堂后,人們往往就會直接叫他們的名字了。
從太廟這件事我們也可看到,少年孔子的學習欲望非常強。本來孔子做人各方面都很低調,但學習起來就不低調了,可謂是發憤圖強的典范,所以他后來才成了大學者。
小結
總結一下,在貴族壟斷文化的時代,孔子沒有家族傳承,也請不起私教,在學習上只能靠自己。再加上他起步晚,十五歲才開始正式學習,能有后來的那番學問,全靠自己刻苦努力、到處求學。
這一講介紹了孔子成為貴族之后要怎么學習,那他都需要學習什么呢?這就多了。作為一名春秋貴族,要能文能武,還要了解整個貴族社會的游戲規則、歷史背景等等。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看課程里的背景知識。
至于剛成為貴族的孔子,他在學習之余,還得想辦法養活自己。既然不再當農民了,他就需要找一份適合貴族身份的工作。那他第一份工作是干什么的呢?我們下一講見!
劃重點:
1. 孔子出身低微,無法接觸到貴族階層獨有的家族傳承和私家教育,他能有后來的學問,全靠自學跟四處請教別人。
2. 孔子是十五歲成為貴族后,才開始正式學習的。因為以前他只是個底層農民,既不需要學習文化知識,也完全沒有學習的條件。
3. 因為學習起步的時間比其他貴族要晚,孔子不但學習欲望很強,看到什么都會問,同時也格外刻苦。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