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孔子
第一模塊、三十而立(15講)
第七講、孔子早期收的大部份是窮學生
你好,歡迎來到“猴哥帶你讀懂孔子”。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歷史。
課程講到這里,孔子成家了,也有工作了。跟很多人一樣,他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一個小職員。
但在后世人的眼里,孔子最重要的身份是教育家,而且他還做得非常出色,成為了萬世師表。那他的教學事業是什么時候起步的呢?其實也是在他的青年時期。
在這一講,我就帶你來看看他的另一條職業之路,也是最重要的一條。
早年都是窮弟子
說起來,孔子的教育事業一開始比較寒磣,來的都是些窮學生。說這些學生窮,可不是我瞎編的,是孔子自己說的。
在《論語》的《先進》篇里,晚年孔子說過一句話:“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
這里的禮樂、君子、野人幾個詞,都比較好理解。但這個先進和后進,是什么意思呢?我們現在說先進,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進步快、水平高,但孔子當時的意思不是這樣的。
對于孔子說的先進、后進,后世學者有過好幾種解釋。其中比較可靠的一種認為,孔子是用這兩個詞來指自己不同階段的學生們。先進,指的是早年就跟隨他的學生;后進,是晚年才入門的新弟子。
春秋時候,只有貴族才有禮樂知識,下層賤民沒有,所謂“禮不下庶人”嘛。孔子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關于掌握禮樂知識的程度,我早期收的那些弟子都是鄉野的底層人,肯定掌握得不好;我晚年收的這些學生呢,都是貴族君子,就很懂禮樂了。
這么解釋你就明白了,孔子早年搞教育的時候,來的學生都是些底層的“野人”。他們可不僅僅是窮,還屬于世襲的賤民階級,只能被貴族階級統治,從來都沒有改變命運的可能性。
這些人著急要學的,肯定不會是禮樂這類高深的學問,而是最基本的文化課,以及最實用的知識。
為什么要教窮學生
那為什么孔子的教育事業,是從窮學生開始的呢?他自己在《論語》里沒有解釋。但如果我們還原一下青年孔子的生活場景,就會發現,這其實跟他在季孫氏家干的那份小差事有關系。
孔子現在干的這種農莊管理員的工作,貴族子弟眼高手低,肯定是不愿意干的。但沒文化的老鄉也干不了,他連字都不認識,根本沒法管賬啊。所以,這種職位就很難招到人。
這恰恰給孔子提供了創業靈感:如果讓老家那些年輕的窮親戚們學習一點文化課,像自己一樣有點基本的認字、算數技能,那就能在貴族的封地里面干一些管理工作。哪怕身份不夠,當不了工頭兒,也應該能干個臨時工什么的,總比當農民種地輕松多了,收入也高啊。
更何況這時候,孔子在季孫家已經干了些日子,也積累了一些人脈,應該能幫老鄉們找到一些工作機會。這就等于提攜一下老家的親戚,給他們個改善生活的機會,也算是回饋他們以前對自己的幫助。
但這也不完全是搞慈善,對孔子自己也有利。這樣做,可以給自己的工作培養助手。如果這些親戚能把季孫家的工作干好了,讓老板滿意,那孔子自己面子上也有光,說不定還能因此受到提拔呢。
再說,要培養助手,就得先教他們認字、算賬,這就是在搞教育事業了。孔子也可以收點兒學費,增加一下收入,補貼家用。
所以,青年孔子慢慢開始招收學生了。這就是他教育事業的開始。
考慮到學生們的水平和學習的目的,孔子這時候給窮學生們講的課程都很實用,類似職業教育,還不是《六經》那套高深的學問。
孔子對自己的這套教學很有自信,覺得弟子們學完之后“找工作”不成問題。他在《論語》里說,要是跟我學上三年,還找不到一份掙薪水的工作,那才是怪事呢!(《論語·泰伯》)
那這個承諾包就業的課程,是不是收費很高呢?其實并沒有。
這些學生都是窮人,掏不出多少錢。孔子實際上收的學費,是“束脩”,字面意思是一小捆風干肉。這其實是一種實物交易,因為那時候銅錢還不流行。除了肉干,學生們拿點糧食,或者布匹之類當學費應該也都可以。
孔子在《論語》里說過:我收學生沒什么身份限制,只要肯來交束脩的,我都會盡量教他。(《論語·述爾》)
這樣來看,孔子這時候的教育事業,并不是我們今天正規學校的樣子。還比較像草臺班子,不怎么規范。他最初的學生數量也不會太多,更像我們今天理解的“私教”,一對一或者一對二,當面手把手地教。
這種小班教學在現在是比較高端的,但在當時,其實是因為教學規模還不夠大,才這樣搞的。
聽到這里,你可能覺得:這孔子不像個大教育家,最多也就是個起步階段的藍翔技校的老師嘛!
這我得澄清一下:我們后人理解孔子,總是習慣把他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但其實孔子人生也有很多階段,很難一概而論。
你看,孔子壽命比較長,身份地位有過很大變化,他的教學生涯也很長,收的弟子很多。他早年招收的學生,跟晚年的就很不一樣;孔子年輕和年老的時候,教授的課程、研究的學問、教學的規模也都不太一樣。
你熟悉的大教育家孔子,其實是他中老年時候的形象,肯定跟他的青年時代不一樣。
老顏家的窮親戚多
好,我們繼續來看孔子青年階段的教學事業。前面提到,那時候的學生大多都是他母親顏氏家族那邊的窮親戚。
要是去翻《史記》的《仲尼弟子列傳》,你就會發現,孔子很多學生都姓顏。史書里面能查到姓名的,就多達八九個。
比如顏回的父親顏路,比孔子小七歲,是孔子最早的學生之一。后來他的兒子顏回也繼續跟著孔子求學。但只憑他們跟孔子母親同一個姓,或者按照春秋的規矩說嚴格點兒,同一個氏,就能推斷他們是孔子母親家族的親戚嗎?似乎證據有點薄弱。
別擔心,我們還有別的證據。
據《論語》記載,到孔子晚年,顏回先去世了。他家里特別窮,都沒錢辦一場稍微像樣的葬禮。于是,顏回的父親顏路就對孔子說:您家里不是還有輛馬車嗎?咱們把這馬車賣了,就有錢給顏回辦喪事了。
孔子聽了很不情愿,說:顏路啊,你看我現在這身份,好歹也是個退休的高級官員。大夫嘛,出門沒輛車怎么行?
你想,如果只是單純的師生關系,顏回父親不可能提這種無理要求。老師憑什么要掏腰包給學生辦喪事呢?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沒這種規矩。顏路敢這么提議,就是因為除了學生身份外,他還有個老顏家的親戚身份。
而孔子拒絕顏路的提議呢,也是很不見外。自家親戚嘛,有啥說啥,不用客套。
當然,除了親戚外,孔子早年也收其他的弟子,比如著名的子路。子路后來還娶了個老顏家的女子,跟孔子成了姻親。他的顏家大舅子,也是孔子最早的弟子之一。
窮弟子最可靠
到這里,你就能理解《論語·先進》篇里孔子的那句話了:早年的弟子都是野人,不懂禮樂,只能學點兒實用知識。
聽起來評價不高啊,但孔子在這句之后接著說了:“如用之,則吾從先進。”意思是,如果要一起干點兒什么事的話,我還是信任早年那批學生。
這很好理解。因為早年的窮學生們大都是老親戚、老鄉親家的孩子,絕對可靠。或者像子路這種本來不是親戚的,也可以變成親戚。
這些窮親戚們跟著孔子學文化,混社會,討生活。孔子地位高了,他們才會有更多的機會。所以,他們不僅是師徒關系,還是一個共同干事業的團隊。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有點疑問,既然孔子那個時代都是身份世襲制度,貴族和賤民的區別不可逾越,那孔子現在搞民間教育,還要幫助他的窮學生們從政,這不是挑戰身份世襲制度嗎?
沒錯,這的確是在挑戰傳統制度。孔子當時正處在舊的社會制度和新的社會需求的夾縫中間。他開創的民間教育事業,本質上是在給貴族世襲制度挖墻角,當掘墓人。換句話說,孔子正在開創一種新的社會流動途徑,也就是我們后來說的“官僚制度”。
小結
好,這一講我們講了孔子教學事業的起步。這是孔子在當小職員之外的兼職,或者叫第二職業,規模并不大。來的學生都比較窮,而且自家親戚居多。但好在就業前景不錯,也對孔子的工作也有一些幫助。
我們后世的人在談孔子的時候,總是習慣把他的從政跟教學分開來說,覺得從政是追求現實的目標和地位,而教學事業更崇高一些。但孔子自己,其實是把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的,就像兩條腿才好走路,沒法區分高低貴賤。
此時剛開始教學生的孔子,雖然忙著兩份事業,但也只是一個小職員兼私塾先生,似乎還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那他的事業要什么時候才能升級換代呢?我們下一講見。
劃重點:
1.孔子招學生講課,既是想提攜老家的親戚,幫他們改善下生活,也是在給自己的工作培養助手。
2.孔子最初的教育事業,比較類似現在的職業培訓,規模也不大,學生基本都是母親家的窮親戚。
3.孔子跟他早年的學生,不僅是師徒關系,還是一個共同干事業的團隊。
4.孔子開創的民間教育事業,本質上是在給貴族世襲制度挖墻角,當掘墓人。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