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孔子
第二模塊、中年失意
第十四講、老對頭陽虎崛起孔子是什么態度
課程聽到這,你應該對孔子時代的游戲規則有了不少了解了。在魯國,三桓家族,就是季孫、叔孫、孟孫這三家世襲的寡頭,不光壟斷了政權,還掌控著國內的一切資源。孔子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給三桓打工,當小職員。
但孔子認為這種局面并不合理,他曾經支持國君魯昭公的反抗,可惜昭公也無力回天,改變不了三桓專權,最終死在了齊國。
但是呢,當孔子結束了在齊國的流亡,回到魯國后,他驚奇地發現,家鄉的大環境正在發生變化,三桓家族居然沒那么大的權勢了。
那么,是誰制服了三桓呢?居然是孔子一貫的冤家對頭,曾經難為過他的陽虎。
你可能會想,這倆人從小就結下了梁子,如今陽虎掌了權,比三桓都厲害,那孔子豈不是危險了?
這一講,我就從陽虎的上位給你講起,來看看這個變化對孔子有什么影響。
陽虎的崛起
說起陽虎,你可能還記得前面我提到過,陽虎只是三大家族里的一個旁支,起點跟孔子差不多,并不算高。那他怎么就突然變得有權有勢了呢?
簡單來說,就是靠打仗。
在魯昭公逃去齊國以后,三桓經常跟昭公的流亡政府打仗,還有跟齊國打仗。陽虎呢,就憑借自己的勇猛,在戰爭里面脫穎而出,得到了老板季平子的重用,軍事權越來越大。
不過呢,在魯昭公死后,流亡小朝廷就沒有了。那陽虎還有仗可打嗎?如果沒仗打,他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啊。
陽虎還是比較幸運的。因為魯國和齊國的關系已經徹底惡化了,齊國還占領著魯國的一些地方,所以兩國之間的戰爭還沒結束,陽虎也就可以繼續發揮作用。
根據史書《左傳》的記載,好多次魯國跟齊國的戰爭,名義上的統帥是三桓,或者是國君魯定公,但真正的總指揮都是陽虎。
就這樣,在孔子回國的時候,陽虎已經成了魯國最重要的軍事統帥。當然,這還沒到完全掌控國家的程度,但到了孔子47歲這一年,陽虎遇到了一個好機會。
那一年,三桓里的兩位大佬,季平子和叔孫成子,都死了。他們的繼承人又都很年輕,沒法掌控局面。尤其是季孫氏的新繼承人,季桓子,他管束不了自己的手下人。
這對陽虎來說,真是天賜良機,于是他發動了一場政變,把不服從他的人都抓起來殺掉了。從此以后,三桓就成了陽虎手里的傀儡,整個魯國也都在陽虎的統治之下了。
“陪臣執國命”的命題
那陽虎在魯國掌權,對孔子有什么影響呢?
要知道,這么多年以來,孔子都是拿陽虎當假想敵的。他們兩個人本來起點差不多,但陽虎卻在短短幾年里,就跨過了身份等級的層層壁壘,到達了權力頂端。
這讓孔子不得不思考:陽虎為什么能成功,我孔丘為什么就做不到呢?
你可別以為,孔子這是在怨天尤人、是在嫉妒陽虎。事實上,孔子的疑問不全是出于個人恩怨,而是在思考當前的社會問題,同時尋找治療的方案。
對于陽虎崛起的這種現象,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
執國命,就是指掌控了國家的權力命脈。至于陪臣,這是當時很常見的一種身份。簡單來說,就是給大貴族效力的小貴族。陪臣的身份是士,不是大夫,所以沒有資格直接為國君服務。
具體到孔子說的這個“陪臣”,指的自然是陽虎。因為陽虎現在的正式職務還不算高,只是季孫氏家里的首席大管家,并不是為國君服務的大臣,他控制魯國自然是不合法的。
本來呢,孔子就對三桓專權不滿意。他當年追隨魯昭公去齊國流亡,也是因為反對寡頭政治。而看到陽虎的崛起之后,孔子覺得,如果陪臣掌控了國家,恐怕會比寡頭制度還要不穩定。
孔子的這個評論,出自《論語·季氏》篇。一起來看看原文怎么說的: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這段話聽起來有點繞,說得通俗一點兒,就是:天下最有秩序、也是最穩定的局面,是天子有實權,能夠掌管天下的文教和軍事,也就是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但可惜的是,從西周垮臺、進入春秋開始,這個秩序就沒有了,天子的權力分散到了諸侯列國的國君手里,這就是所謂的“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不過孔子認為,這還不算完全的失序,因為國君有權威,還能保證十代的安定。
你看,一代人執政的時間大概二十來年,十代就是兩百多年。算一算,從春秋的開端到孔子時代,恰好有兩百多年了。
等到諸侯國君掌權的局面也維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會出現新的局面。那就是,“三桓”這種少數寡頭的世襲專權。孔子稱之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
這種政治規范,孔子覺得能維持五代人。算一下,差不多到了季平子那一代,季氏家族就是第六代人了,寡頭共和政治也開始難以維持了。
那么,等季平子這代死后,就出現了比寡頭共和更糟糕的局面,也就是孔子說的:陪臣執國命。具體到魯國,你看,陽虎這種當管家的小貴族,就篡奪了寡頭的權力,掌握了國家政權。
按孔子的推測,這種局面能維持三代人就不錯了。當然,陽虎的專權事實上還沒有維持到三代人,但這是后話了。
陽虎的邀請
好,孔子對陽虎現象的評價,就是這些。可以說,陽虎的崛起在一定意義上,加深了孔子對于政治的認識和思考。
那陽虎掌權后,他對孔子是什么態度呢?比如,孔子公開批評他這種“陪臣”掌權、管理國家的現象,陽虎會有什么反應呢?
從常理推測,孔子應該沒有好日子過了。但事實卻正好相反,陽虎不僅沒有打擊報復,反而主動發出了邀請,希望孔子能出來當官,兩個人一起干事業。
聽起來,好像不可能吧?但《論語》的《陽貨》篇確實是這樣記載的。陽貨就是陽虎。因為貨物的貨字,和老虎的虎字,在孔子時代發音差不多,可以通用。
《論語》的這段記載有點長,原文我就不念了,有興趣可以點開文稿看一下。這里呢,我就直接用現代語言來給你講一下。
《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話說,陽虎掌控了魯國后,想登門拜見孔子。但孔子找了個理由推了,可能是讓人說自己不在家之類的。于是,陽虎就留下見面禮回去了。
不過,這事兒還沒完。因為春秋貴族有個禮節:如果別的貴族來主動拜訪你,你還要“回拜”,所以孔子還得去陽虎家拜訪一次。
但他留了個心眼兒,故意挑了個陽虎不在家的時候去拜訪。既然正好主人不在,那放下禮物走人就行了。
孔子這么做,等于躲避了陽虎兩次。這也能理解。你想,兩人小時候有過口角。現在呢,孔子又覺得陽虎是個大權臣,不符合政治規范。
所以,于公于私,孔子都想保持距離,可又不敢公開鬧矛盾,只能按照禮節做個樣子。
但很不巧,這兩位又在大街上迎頭相遇了。陽虎主動招呼孔子說:你過來啊,我跟你說句話!
兩人把馬車停在路邊,就這么站在車上進行了一番對話,其實主要是陽虎在發言。他還是想勸孔子跟自己合作,一起做官。
陽虎知道,孔子給學生們上課,講得最多的是仁愛的“仁”,還有智慧的“智”。于是,為了調動孔子的積極性,陽虎就從最能打動孔子的話題入手。
他說:“孔丘啊,看看你自己,空有一身的學問本領,卻不肯出來做官,看著國家混亂也不管,能算仁嗎?不能!你一直想做官,卻老是錯過機會,這能算智嗎?也不能!時間過得太快,年紀可不等我們啊!”
聽了這番話后,孔子當場就答應了,說:好的好的,我這就出來做官。
陽虎在這里說的,都是很坦率的大實話。孔子確實一直想當官,但運氣不好。從他35歲追隨魯昭公,一直蹉跎到快50歲,還是沒有機會。現在陽虎居然拿出了三顧茅廬的誠意,邀請他跟自己一起干事業。這很有點戲劇性。
那孔子真的出山了嗎?并沒有。雖然當場是答應了,但實際上,兩個人還是各過各的日子。陽虎繼續掌權,領兵打仗,孔子繼續教學生。
小結
這種結果,后人也覺得不奇怪,畢竟這兩個人道不同、不相為謀嘛。孔子當時答應,可能只是當面敷衍陽虎罷了,為了不得罪權臣嘛。
但要是仔細琢磨一下,感覺好像不太對。你想,現在陽虎有這么大的權力,他的脾氣又很暴躁,這從他小時候懟孔子就能看出來,那他能容忍孔子跟他玩陽奉陰違的一套嗎?
還真能。這背后,有一個兩千多年都沒有揭開的歷史疑案,這里我賣個關子,下一講再為你揭曉。
如果你對這一講討論的“陪臣執國命”這個現象感興趣,想知道它對春秋歷史的走向有什么影響的話,可以讀一下課程里我為你準備的“背景知識”。
好,這一講就到這里了,下一講繼續。
劃重點:
1. 陽虎短短幾年就從一個普通的”士“變成魯國的實際掌權者,一方面是靠打仗,另一方面是他抓住了三桓家族青黃不接的好時機果斷發動了政變。
2. 陽虎雖然掌控了魯國,但他的正式職務只是季孫氏的大管家,而不是為國君服務的大臣。孔子把這一現象稱為“陪臣執國命”,他覺得這恐怕會比寡頭制度還要不穩定。
3. 陽虎掌權后并沒有報復曾經的老對頭孔子,反而是主動發出了邀請,希望孔子能出來當官,但孔子最終還是拒絕了。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