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孔子
第三模塊、官聲沉浮(9講)
第十七講、孔子如何短期適應高官角色
你好,歡迎來到“猴哥帶你讀懂孔子”。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歷史。
孔子在晚年的時候,總結自己的一生經歷,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天命這個詞很大,也顯得很神秘,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以前的學者們有過很多猜測,沒有定論。
那在我看來的話,最合適的解釋應該是:50多歲的孔子,終于有機會當官了,他終于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來改造魯國。他覺得,這會是自己重建春秋政治秩序的開端,意義重大,所以才叫“知天命”。
那孔子這次從政結果如何呢?從這一講開始,整個第三模塊,我就要帶你一起來了解他50到56歲的這段官場沉浮。
孔子的這個官,不說別的,升遷速度那叫一個快。他干了才一年,就升到了魯國的第四把手,和三大寡頭一起在朝廷里工作。
要知道,在這之前,孔子就年輕時候當過幾年基層小管理員,除此之外就沒什么官場經驗了。
在我們現在看來,這就相當于,一個沒什么工作經驗的人,剛進公司一年就被提拔到了決策層。是不是感到有點兒羨慕啊?
但這其實也暗藏著一個問題,就是作為官場新人,孔子能迅速轉換自己的新角色、適應官場的游戲規則嗎?
這一講,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破紀錄的升遷
根據《史記》的記載,孔子加盟三桓的頭一年,先是干了兩個過渡性的職務,然后就迅速晉升成了大司寇,正式進了魯國的中央權力核心。可以說,在這之前,沒有人的升遷速度比得過他。
孔子真是遇見了好機會。當時三桓正在跟陽虎打內戰,他們必須給孔子足夠的重視,不然陽虎就還有可能乘虛而入,把孔子拉過去。
那這大司寇具體是做什么的呢?它管的主要是國家的政法工作。像我們今天的立法工作,以及公安、檢察院、法院這些司法工作,外加監獄,在春秋時候可都是大司寇的工作范圍。
這是因為古代不像今天,機構分工沒這么詳細,所以孔子這個大司寇要管的事情是真不少,權力也很大。
當了大司寇,孔子的官階就升級為了“上大夫”,也就是級別最高的“大夫”。
那現在,孔子就有資格跟三桓一起開國務會議,決定國家的大政方針了。這四位,就是魯國的權力核心,后世管這種級別的權力高層叫“宰相”。
請注意,雖然孔子跟三桓都是核心,但從實權上來看,孔子只能排最后一名。
排名雖然比不上三桓,可孔子這個大司寇的職務,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朝廷的官位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而且,魯國是貴族寡頭政治,高級職務都是特定家族世襲的。
孔子當了大司寇,就意味著他擠占了某個貴族的勢力范圍。這次受損失的,可能是一個叫臧孫氏的家族。這背后的故事,限于篇幅,我就不多展開了。
你看,能接受孔子進魯國的中樞,三桓也算是不惜代價,魯國幾百年的歷史里面,還沒有過先例。
陽虎雖然掌握過魯國的實權,但他沒這正式名分。孔子沒有陽虎那么大的實權,但他現在的正式級別已經超過陽虎了。
更何況,我們算一算,從一個在野的私塾老師,到魯國的第四把手,孔子只用了一年時間,這速度真的是讓人羨慕。
大司寇的工作
那升遷這么快,身份轉換這么大,孔子能適應嗎?
下面,我就來給你復原一下,大司寇孔子的一天,聽完你就知道了。
春秋的時候,像孔子這種高級官員的工作,就是在每個工作日的早上去“上朝”,帶領百官拜見國君。
這主要是禮儀性質的工作,因為魯國的國君是個傀儡,管不了具體事兒。而孔子對禮儀不是一般的熟,應該可以彌補一些經驗上的不足。
拜見完國君,三桓跟孔子,就會坐在一起,聽取下級的匯告,一起商量解決方案,基本就把國家大事都處理了。這才是真正的國務會議。
要知道,孔子之前的政治實踐經驗少得可憐。就算他這些年都在思考政治和社會問題,但真的上手干,也不容易。好在,他在其中只排第四,三桓的意見最重要,孔子可以邊干邊摸索。
等開完會,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的話,孔子一般上午就能回家了。
有朋友可能會問:不對呀,你不是說孔子還有分管的司法工作嗎?怎么不去衙門上班,而是就回家了呢?
說起來,這也算是時代特色。春秋時候都是貴族政治,沒有很發達的國家機構。
那時候,各諸侯國朝廷管的事情其實都挺少,各地也沒什么地方政府機構。因為全國的土地和老百姓,基本都被分給各家貴族了,貴族擁有所有權和管理權,不需要朝廷插手。
既然事兒少,司徒、司馬、司寇這些朝廷高官們,也就不需要有專門的辦公衙門、辦公廳,下面也沒有很多司、局辦事部門。他們主要是在自己家里辦公。
像孔子,為了匹配自己的身份,他還在曲阜城里換了座大宅院。這座院子,就相當于魯國的大司寇衙門。只要是不上朝的時間,他就可以在家里處理工作。而熟悉的環境,也能幫助孔子更好地適應這份工作。
你想,就是現在,很多人也都覺得在家辦公更自在嘛。
既然春秋的政府機構還不發達,那列國朝廷主要管什么呢?主要是管貴族事務。
比如,管軍事的大司馬,他手下也沒有國家常備軍,有戰爭需要的時候,大司馬就負責調集國內各家貴族的私家武裝。
再比如我們的主人公孔子,他當的這個大司寇,主要就負責貴族內部的各種訴訟、犯罪案件,工作量不算大。
而且,就這些有限的工作,孔子都還不用事事親為。要知道,那時候官員的數量很少,當大官的大貴族,都要自己招募下屬。
一般來說,就是自家的各種親戚、封臣、奴仆等等。這些人負責替大貴族跑腿辦事,完成相當于下屬機構的工作,然后從大貴族那里獲得一份報酬。
當然,孔子沒有很大的家族,但他的學生很多。那些聰明能干的學生,就相當于孔子的私人助理,可以協助他處理大司寇工作。
大多數時候,都是他的學生們來負責前期的預審、文案工作。孔子呢,只需要等他們準備好判決意見,然后簽字批準就可以了。
他的大弟子子路,就很適合干這種工作,在《論語》里,孔子曾經夸獎子路說:“幾句話就能把一個案情說明白的,也只有子路了!”
同時,《論語》還記載,子路辦案子的效率很高,當天的工作絕對不會拖到第二天。
《論語·顏淵》:子路無宿諾。
所以,別看子路出身不高,但他處理行政事務的能力很強。孔子一當官,最先脫穎而出的就是他。
當然了,孔子還是需要親自審判一些案件。從《論語》來看,孔子的基本原則,就是盡量做到“合情合理”。
他的原話是:“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翻譯過來就是:“審判案件的時候,我就像當事的原告、被告一樣,把自己放到他們的立場,設身處地去想問題,才能真正理解雙方當事人的感受。大司寇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讓雙方都服氣,不再上訴繼續折騰。”
有朋友可能會問:為什么是設身處地,而不是依法審理呢?
要知道,春秋那時候,各國幾乎都還沒有成文的法典。判案的話,主要還是依靠流傳下來的各種慣例,也就是所謂的“習慣法”。
在史書里,也從沒記載過孔子使用成文的法典。但你看,即使沒有法典,孔子這個大法官也很盡職盡責,他是設身處地去理解訴訟各方的感受。這也體現了孔子關于“仁”的思想學說。
師生共同體
剛才我提到了孔子的學生,這說起來,也是孔子適應官場生活的一大優勢。
當時,陽虎剛被三桓趕出了朝廷,于是魯國就出現了很多空缺的職位,現在正好讓孔門弟子來填補。比如說,大弟子子路給季孫氏當首席大管家,這正是陽虎以前干的職務。
他的這些學生有文化,也有實用的行政管理才能,所以很快就能上位工作,填補陽虎勢力撤出以后的真空。
孔子這些年辦教育,培養人才,現在終于到了收獲的季節。
大司寇的工資
這里的收獲,不單單是指孔子有了施展抱負的機會,這個我們后面會具體講。同時,大司寇的職位,還給他帶來了物質上的好處。
從此,孔子就拿到高薪了。但他拿的年薪,還不是后來流行的錢幣,而是糧食,每年差不多有十幾萬斤。這大大改善了孔子的吃穿用度,還讓他在魯國首都住上了大宅子。
不過說起來,拿年薪在當時其實很特殊。
除了孔子,春秋宰相級別的官員都是世襲大貴族,有自家的封邑收入,不用拿年薪。但孔子呢,他本來不是大貴族,三桓又舍不得給他一塊世襲封邑,所以才有了年薪這個方案。
小結
好,我們來總結一下。從一介平民到權力核心的大司寇,這個轉變真是很大。孔子肯定也花了很大的努力,來適應這份全新的工作。但好在,有之前多年的個人積累和人才培養,孔子適應得還比較好。
不過,不管是孔子的升遷過程,還是他拿的工資,在當時的官場都算是非典型。要是你對當時更主流、更典型的官場感興趣,歡迎在留下你的問題。
說回孔子,適應了官場生活的他,接下來自然就該干事業了,別忘了,三桓肯接納孔子當官,可不是做慈善,而是為了利用孔子來對付陽虎。
那孔子能讓大老板們滿意嗎?
我們下一講繼續。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