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孔子
第四模塊、周游列國(13講)
第二十七講、孔子想去蠻夷之地
你好,歡迎來到“猴哥帶你讀懂孔子”。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歷史。
從魯國辭官的孔子,為了尋找新的做官機會,已經去過齊、衛、宋、鄭四個國家了。但可惜,都沒能成功。特別是在宋國和鄭國,他還遭遇了各種意想不到的敵意。
這時候的孔子,突然產生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創意,那就是,到蠻夷的地方去。
《論語·子罕》篇的原文是:“子欲居九夷”。“夷”,指的是東南方和南方的蠻族。這里的“九”不是嚴格的數字,而是泛指南方的各種蠻族。
聽起來好像有點兒奇怪,孔子不是最推崇周朝的禮樂文明嗎?為什么他會想脫離周文化的氛圍,離開所謂中原列國,去野蠻人的地方生活呢?
這一講,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改造蠻夷的憧憬
孔子的這個決定,其實不光我們會覺得意外,連他的學生也很不理解。有人還當面勸孔子說:那些蠻夷都很野蠻、沒什么文化,您怎么受得了?
野蠻跟沒文化,是我的翻譯,原文其實很簡潔,只用了一個字,簡陋的陋。
孔子聽了就回答說:只要有我這種君子,怎么會沒文化呢?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這個回答很有自信??磥?,孔子并不是想找個陌生的地方隱居,不問世事。他是覺得蠻夷可以提升改造,他這種君子可以教化野蠻人。那么,去蠻夷之地弘揚中原文化,也算個不錯的選擇。
看來,孔子不光有大膽的創意,也很有冒險精神,跟我們熟悉的那個老學究形象不太一樣。
周王到底有多重要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孔子想要投奔的南方蠻夷,具體是哪里,又會不會有什么危險。
在孔子時代,南方的土著族群有很多,它們的規模大小、發展程度都不太一樣。有的還在部落階段,刀耕火種,有的已經建立了國家。
孔子既然想推廣中原文化,那肯定會選擇規模比較大的、發展程度比較高的。這么一排除,基本就只有兩個國家可以選了,吳國和楚國。
有朋友可能會覺得奇怪,這倆國家挺有名呀,楚國還有大文人屈原和楚辭呢,為什么說它們是蠻夷國家呢?
這就得提到春秋時代,中原貴族眼里蠻夷的特征了。主要有文化跟政治兩層。
先說文化。那時候的楚國和吳國,語言和風俗習慣,跟中原世界的很不一樣。所以,中原的貴族就覺得對方是蠻夷,沒有文化。至于楚辭,那是戰國晚期才發展出來的,在孔子的時代還根本沒有。
再比如吳國人,在孔子時代,還有所謂斷發、裸體、紋身的習俗,就是剃很短的頭發,不穿衣服,還在身上刺很多花紋。在中原世界的貴族看來,這就是妥妥的野蠻人。
好,這是文化層面。再來看政治上,為什么吳國和楚國已經建立了強大的國家,還會被中原瞧不起、當成蠻夷呢?
這是因為,吳國跟楚國都太狂妄了,在政治理念上沒法跟中原相兼容。中原國家認為,天下只能有一個王,就是洛陽的周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他諸侯國的國君,可以叫公、侯、伯等等,但絕對不能叫王。
像我前面講過的魯昭公、齊景公、衛靈公,他們絕對不能叫魯王、齊王、衛王,只能叫什么什么公。這是中原國家的政治紅線,誰都不能觸犯。
你也許會想到,中學語文課本里不是有《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么?這里不是有齊王么?沒錯,歷史上的確有齊王,但那都是戰國時候的事情了,那時候的游戲規則已經完全變了。
但在春秋時期,吳國和楚國的君主不承認中原的這一套,自稱吳王跟楚王,把自己抬高到跟周王一個級別,就屬于典型的大逆不道。
中原列國在面子上無法接受,必須要跟對方劃清界限,表明文明國家和無知蠻夷是有區別的。
既然蠻夷跟中原有這么大的隔閡,孔子要去他們那里謀生,自然會有很多困難。
文化上其實還好辦。因為吳、楚強大起來之后,經常跟中原打交道,他們的上層貴族也在學習中原的語言和風俗。而且,貴族階層人少,掌握的資源多,學起來其實挺快的。
這有點兒像十八、十九世紀的俄國。在當時的西歐國家看來,俄國也屬于野蠻國家。但俄國的貴族,實際上很熟悉西歐的文化,比如他們會請法國人當家教,從小學說法語。托爾斯泰的小說里就有這樣的情節。
那現在,孔子如果到吳國或者楚國找工作,主要也是和貴族上層人打交道,生活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但政治上就比較麻煩了。如果到了吳王、楚王的地盤上,那肯定要服從人家的權威。這就意味著,孔子投奔了周王之外的王,背叛了周天子,估計會引發不少爭議。
不過,這時候的孔子還顧不上考慮這些。他眼前更急迫的問題是,學生們都不愿跟著自己去南方。
但學生們也不敢直接反對老師,只能集體沉默,用消極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態度。這可能是孔子這輩子第一次和他的學生團隊產生分歧。
還是子路最可靠
你可能會奇怪,孔子既然是團隊的領導人,怎么還沒有決定權呢?
這是因為,雖然我們管孔子師徒這群人叫團隊,但它并不是一個真正有組織、有紀律的團體。學生們都是自愿追隨孔子,旅行開支也都是自己承擔。
他們跟著孔子周游列國,除了想繼續學文化,還有比較現實的目標。那就是,指望孔子找到好的當官機會,讓自己也能跟著有份好前途。
所以,這是個松散的、自發的師生團隊。老師想去哪里,要跟學生們商量。學生們也要評估,這么做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投入和產出的比例是否劃算。
具體到這一次關于孔子想去蠻夷地區的這個想法,學生們可能擔心會遇到危險,會適應不了蠻夷地區的生活。他們也可能覺得,這跟孔子一直倡導中原文化的形象太矛盾了,讓人跟不上節奏。
面對學生們的消極抗議,孔子也越來越惱火。在《論語》的《公冶長》篇,孔子有點賭氣地說:既然沒人愿意推行我的“道”,我就坐木筏子到海外去!愿意跟我走的,大概只有子路吧?
《論語·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
孔子的這段話表明,多數學生并不愿意跟著他出發,只有最老的弟子子路,讓孔子比較有信心。
從史料來看,子路確實膽子大,敢想敢干,而且他對孔子也非常忠心,可以無條件追隨孔子。二十多年前,孔子去齊國追隨魯昭公的時候,子路就陪在他身邊。
但只有子路一個人的支持也不夠啊。而且,孔子也得盡快解決師生之間的這場分歧。因為現在他們住在鄭國,人生地不熟的,還不受當地人的歡迎,如果這樣一直耗下去,這師生團隊可就真要散攤子了。
最后,師生雙方各自退了一步,決定先盡快離開鄭國,按孔子的想法繼續往南走,但不能走太遠。于是,他們把下一站定在了三百里外、淮河北岸的陳國,而不是南方的蠻夷之國。
這是當時中原世界的最南端,在今天河南省南部的周口市附近,但從勢力范圍來講,它其實是楚國的附屬國。
這樣來看,去陳國算是個折中方案,先考察一下蠻夷世界的最外圍。如果條件合適、一切順利呢,也可以繼續深入。
走進南國風情
從鄭國到陳國的這一路上,孔子師徒看到了很多以前沒有見過的動植物跟生活方式,而且越來越新奇。
雖然在我們今天看來,地處河南南部的陳國,跟孔子的家鄉山東、跟他剛去過的中原國家區別不大,都屬于淮河以北的華北地區。
但孔子時代的氣候比今天更濕熱。像水牛這種亞熱帶和熱帶的動物,今天只能生活在淮河以南。但當時,淮河北邊不僅有水牛,甚至還有野生水牛。
在《論語》里,孔子也曾經提到過“兕”這種動物。多數學者認為,兕就是野生水牛。但還有學者認為是野生犀牛,那樣的話,說明那時候的中原地區還要更蠻荒、更濕熱。
比孔子時代再早五百年的商朝,氣候還要濕熱,水牛的分布范圍也更靠北,能到達河北省中部。甚至河南省北部的殷墟遺址,還經常發掘出土大象的骨頭。
甲骨文也記載,商王經常在殷都的郊外捕獵野生大象。這方面的考古發掘有很多,有興趣的話,你可以去搜索一下,我這里就不具體羅列了。
所以,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孔子師徒,當他們從山東中部的魯國一路過來,到達河南省南部的陳國時,他們也在走進新奇的南方世界。
小結
好了,在這一講里,孔子團隊因為行程發生了分歧,孔子想去蠻夷世界的創意沒能實現,但他們也不想繼續待在鄭國遭受冷眼了。
于是師生雙方決定變通一下,去陳國試一試,如果在這個靠近蠻夷世界的國家過得不錯,他們或許會繼續往南走,去吳國或者楚國看看。
那在陳國,孔子師徒會有什么樣的經歷呢?我們下一講繼續。
最后給你布置個小作業,你覺得春秋時候,南方人受到中原貴族的排斥,除了我剛才分析的,還可能有哪些原因,而這是不是“地域黑”現象的起源呢?
歡迎你在微信群里留言,跟大家討論。
我們下一講見。
劃重點:
1. 中原國家覺得楚、吳這些南方國家是蠻夷,一方面是因為文化上的差異,另一方面是政治理念上的不兼容。
2. 孔子去南方,不是去隱居避世,而是想去教化當地民眾,弘揚中原文化。
3. 孔子師徒的這個團隊其實是個松散的、自發的團隊,任何一方都不能單獨決定行程,必須達成一致。
4. 去陳國其實是個折中方案,先考察一下蠻夷世界的最外圍,如果條件合適、一切順利呢,再繼續深入。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