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朱熹
9月28日,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日子。
2571年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至圣先師”孔子,誕生于山東曲阜。
“至圣”,中國民族理想人生之最高標準。
“先師”,中國民族教育方針之最先啟導。
從個人品格到學識修養(yǎng),孔子都無愧于“至圣先師”的稱號。
回望兩千多年前那個風塵仆仆的背影,他依舊是我們民族精神上的導師,也是我們前進方向的引領者。
今天,當我們紀念孔子的時候,我們應該學習紀念的到底是什么?
1
我們應該領悟的是圣賢教誨
孔子建筑了一座思想的宮殿,嵯峨雄偉,金碧輝煌。
他以仁、義、禮、智、信為基,忠、德、寬、恕、勇為棟;
以孝、廉、恭、儉、敏為梁;
和合、中庸、教化、六藝為檁;
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椽;
以畏天命、明天理、敬天道為脊,
高聳起中華民族最初的人文精神大廈。
一部《論語》,大道至簡,要言不煩,是天下最好的教科書,中華民族一讀2000余年,百讀不厭,百思不盡。
他是一個樂觀的智者,一個和善的長者,
他不僅教我們如何為人如何處事,
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如何安放自己的心。
當你懶惰時,他告訴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當你懦弱時,他告訴你:“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當你貧窮時,他告訴你:“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當你奮斗時,他告訴你:“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當你成功時,他告訴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當你憤怒時,他告訴你:“小不忍則亂大謀。”
當你成為領導時,他告訴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當你失意時,他告訴你:“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夫子的很多教誨,年少時我們聽不懂,領悟時人已過中年。
2
我們應該學習的是圣賢之心
孔子,是那樣的富有人格魅力。
孔子,是好學之人。
他從15歲開始發(fā)奮學習,而且終生都保持“學而不厭”的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guī)?rdquo;,無論出身、無論社會地位,每個人身上皆有可學習的地方。
他拜圣者為師,向能者學藝,先后向師襄學撫琴,向剡子學為官,向老子學周禮,向萇弘學音樂,在齊國學習古典樂舞《韶》而“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喜讀《周易》,曾翻來覆去地讀,竟使編聯竹簡的繩子斷了好幾次,故而有“韋編三絕”這個典故。
直到晚年,他依然“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可見其用功之深。
孔子,是博學之人。
他初學周朝禮儀,遵從魯國禮樂,苦讀上古經典,掌握了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融匯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知識。孔子學而有道,概括出“好學、擅學、博學、為學、倡學”的方法論;主張“學而時習之”“教學相長”“見賢思齊”“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觀。
孔子,是學以致用之人。
他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夫子”,更不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呆子”。
公元前500年魯齊兩國的夾谷會盟,正是因為孔子“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的預判,才挫敗了齊國的陰謀。
孔子重實踐、講習行,重實干、不空談,走出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知行合一的成長之路。
孔子,是人格高貴,道德完美之人。
他主張做人講誠信、守規(guī)矩、有約束、懷仁愛;他尊重勞動,崇尚勤儉,反對淫逸,主張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他寧受勞頓之苦,決不茍且偷生,想借力濟世,但不攀龍附鳳、摧眉折腰;他意趣高潔,欣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不改其樂的道德境界。
他是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的普通人,溫和、良善、恭敬、檢點、謙讓使他德馨飄遠,四海彌漫。
無怪乎司馬遷頓筆發(fā)出“高山仰止……可謂至圣”的千古一嘆。
3
我們應該踐行的是圣賢之道
孔子,是一個理想堅定忠于使命的人。
孔子一生命運坎坷,幼年亡父、少年喪母,晚年失妻喪子,生活清貧,顛沛流離。
既受過座上賓的禮遇,也有過喪家犬的狼狽,吃閉門羹、受冤枉氣、遭誤抓錯打,被攆得到處跑,被罵得滿心傷。
他從“重民”、“安民”、“富民”、“教民”、“為民”、“愛民”出發(fā),主張寬政于民、德政于民、仁政于民、藏富于民、施教于民。
但君王的將信將疑、半用半棄、若即若離讓孔子尷尬,同僚的排擠、陷害、嫉妒、誹謗讓孔子憤懣。
作為思想家,注定是先行者,也是孤獨者;作為政治家,必然在現實的泥淖中掙扎。
白天上朝滿眼污穢一身臟臭,晚上回家沐浴焚香讀書沉思,孔子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凡人與圣人之間奔突,窘迫而痛苦。
但是人生目標一旦確定,便如日月經天,前行不輟,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的堅韌,獨守心中的理想與責任。
他設壇開講、誨人不倦,讓社會走向有序。
他注重對人心性、品格的培育,試圖把仁、義、道、德等關鍵詞揉成泥、燒成磚、砌成墻,搭建精神的莊園。
他主張“有教無類”,像一位勤奮的泥瓦匠,試圖用知識的泥漿抹平人世間的貧富、貴賤、智愚、善惡、孝逆、雅俗的磚縫。
他主張“師道尊嚴”,試圖讓混沌社會迷茫人性亮起文明的曙色。
禮崩樂壞、天下大亂下,孔子破船載酒泛中流,試圖借回周禮以整飭社會,用儒家思想推動腐朽不堪的統(tǒng)治機器。
他提出“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的“君民觀”,開啟了“君輕民貴”思想的先河。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對今天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思想起到奠基性作用和歷史性貢獻。
兩千多年過去了,但孔子并沒有走遠。
不管后來他是被捧上神壇,還是被貶的一文不值。
總有些人延著他的腳步,舍身求法,為民請命;
總有些人憑著這股氣韻,不憂不懼,從黑暗走向光明。
所以中國現在才有以大國姿態(tài)包容萬象的模樣。
關鍵詞: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