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軾的朋友圈中,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或許是最令蘇軾愛恨交加的一位。公元1070年,王安石拜相,主持“熙寧變法”。可是,新法在實施過程給底層老百姓帶來了很多不便。因此,蘇軾對新法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就這樣,兩個本來可以成為摯友的“天才詩人”卻因為政見的不同而站在了對立面。
然而,宋神宗去世以后,王安石被罷相,退居金陵。此時的蘇軾并沒有像其他守舊派大臣一樣落井下石,反而專門去探望王安石。兩個曾經(jīng)的死敵,推心置腹,把酒換盞,向?qū)Ψ皆V說著心中的感慨,儼然一對相交多年的知己。
可以說,蘇軾在與王安石的“相愛相殺”中,始終都是心底無私的。對于新法,他也并不是站在個人利益的角度來考慮的。因為反對新法,蘇軾被從京城貶到了杭州任通判。在杭州不到半年的時間,他更加看清了“新法太急”給下層人民帶來的弊端。
于是,蘇軾寫了很多詩文來反映這方面的情況。其中一首極有氣勢的經(jīng)典小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就是代表。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瞬息萬變,寫出了史上最有氣勢的雨,堪稱寫雨詩的千古絕唱。全詩如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fēng)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在這首詩的詩題下一共有五首七絕,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是第一首。這首詩作于北宋宋神宗熙寧5年,即公元1072年。這時,蘇軾37歲,在杭州任通判。詩題中的望湖樓為五代時吳越王錢氏所建,又名看經(jīng)樓,先德樓,在西湖的邊上。
這首詩主要是寫夏雨驟來驟停的動態(tài)過程,可謂瞬息萬變,一句一個場面,氣勢非凡。第一句是寫烏云翻卷還未遮住山頭,第二句急雨就已經(jīng)下來了,第三句突然一陣風(fēng)來,于是云散雨停,第四句又回歸風(fēng)平浪靜,晴天與水光一色的境界。
可以說,整首詩節(jié)奏轉(zhuǎn)換非??欤屓藨?yīng)接不暇,瞬息萬變,靈動有趣,真是神來之筆。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中,比喻運(yùn)用得非常好。詩人把黑云比作打翻的墨水,那云的濃密,雨之大,也就不言自明了。這兩句把盛夏驟起的烏云寫得非常形象,極有氣勢。
第二句“白雨跳珠亂入船”中,詩人把突然降臨的白雨比作一顆一顆珠子,雨點之大之急也就非常生動了。而且“白雨”和“黑云”從顏色上形成了強(qiáng)烈的對比,黑的更黑,白的更加晶瑩透亮,眼前的景象也更加鮮明了。
此外,詩作前兩句在用字上也非常準(zhǔn)確,例如“翻墨”的“翻”番,“白雨跳珠亂入船”的“跳”和“亂”,都非常地生動,準(zhǔn)確而且有力,很好地配合了整首詩快節(jié)奏的變化,也突出了暴雨來臨時的迅速與猛烈,氣勢非凡。
第三四句“卷地風(fēng)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從結(jié)構(gòu)上,由前兩句的對仗改為散句,寫風(fēng)吹云散,雨過天晴,湖面波平如鏡,景象開闊而悠遠(yuǎn),余味無窮??梢哉f,節(jié)奏前緊后緩,看起來好像毫不費(fèi)力,輕松自然,其實卻反映了作者構(gòu)思的巧妙,實力令人嘆服。
整首詩抓住一個“醉”字,抓住自己瞬間的靈感,描繪了望湖樓的美麗雨景,激情澎湃,瞬息萬變,讓人感受到了夏日氣息的瞬息萬變。詩句一句一變,真可謂是令人驚心動魄而又心曠神怡,寫出了非常真實的現(xiàn)場情景,真不愧是古今寫雨詩中的千古絕唱。
而且,從這首詩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蘇軾對“熙寧變法”的態(tài)度:一切過急的政策措施,都是不能持久的。因為凡是醞釀不足的,驟然而起的事物,都缺乏堅實的根基,難勉會很快消亡。
關(guān)鍵詞: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