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孔子
第三模塊、官聲沉浮(9講)
第十九講、孔子也不能改變寡頭政治
你好,歡迎來到“猴哥帶你讀懂孔子”。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歷史。
在上一講,我介紹了孔子當了大司寇以后,推動魯國和齊國結盟,建立了“東方反晉聯盟”。這個工作進行得很成功,解決了三桓頭疼的外交問題。
接下來,孔子的工作重心就得轉移回國內,幫三桓整頓魯國的內政了。那在他看來,魯國最大的、最需要改革的問題是什么呢?
當然是三桓寡頭專權,國君被架空。而要治療魯國的這個弊病,自然就得削弱三桓的權力,讓他們向國君“奉還大政”。
這就很有意思了,要知道,孔子是被三桓提拔起來的,那他要削弱三桓,不就是某種意義上的背叛嗎?
這其實是符合孔子人設的。我之前也說過,他接受三桓的邀請,更多的還是想有一個平臺,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但是,想動三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孔子活到現在,目睹兩次鏟除三桓家族的運動,也就是前面講過的魯昭公跟陽虎的兩次內戰,他們都失敗了。
那孔子還能有什么新辦法嗎?
這一講,我就帶你來了解一下。
“墮三都”
先給你梳理一下孔子現在的牌面。剛才我們也說了,孔子只是個被三桓提拔起來的職業經理人,并沒有自己的政治勢力,也沒有用戰爭消滅三桓的可能性。這就跟魯昭公和陽虎的情況很不一樣。
而且,孔子也不喜歡戰爭,他推崇的是和平的改良運動,希望三桓能主動放棄一些特權,實現不流血的變革。
聽起來,這應該比使用武力更困難。你想,讓寡頭們放棄自己的特權,而且是已經享受了一百多年的世襲特權。這簡直就是與虎謀皮,難度很大啊。
那孔子能從哪里下手呢?
別說,他還真的找到了一個切入點,就是削弱三桓的軍事實力,讓他們沒有能力搞武裝割據,更別說去對抗朝廷了。聽起來很不錯,那具體要怎么來實現呢?
孔子的第一步,就是勸說三桓拆掉自己封邑的城墻,所謂“墮三都”政策。墮,意思是拆毀。那墮三都,就是要拆毀魯國三座城市的城墻。
這三座城市,就是三桓家族各自的大本營。我前面說過,三桓家族都有自己的封地。為了防備和國君打內戰,他們在封地里建造了中心城市,就像是國中之國的首都,各種嚴密設防,甚至比魯國真正的都城曲阜還牢固。
這當然不符合法理,孔子的墮三都政策,就是勸說三桓拆掉自家的“違建”。
這等于讓人家自廢武功啊,三桓肯定很難接受。但是別急,孔子有他的智慧。
你看啊,從公開層面,孔子可以解釋,拆掉自家城墻,就是對國君權威的尊重,道義上不容推辭。同時這么做,還可以防止陽虎這樣的管家造反,反過來威脅你們三桓。
一句話,只要國家政治有秩序,對大家都有好處啊。
這是公開層面能做的解釋,但光靠大道理還打動不了三桓寡頭們,孔子還有一手秘密的政治交易。
聽上去好像有點不可思議,孔子只是個窮書生、只是個三桓請來的經理人,他有什么資格跟三桓談條件、做交易呢?
但微妙之處就在這里,孔子現在還真有一點底牌。
魯國現在的首席寡頭是季桓子,他家族的大本營是費城。但是呢,這時候的季桓子還真沒辦法控制費城。
那誰占領著費城呢?就是陽虎的那位同黨,公山弗擾。四年前,他和陽虎一起造反,還邀請孔子加盟。孔子也公開承認,他一度真的想去投奔公山。
所以,這公山弗擾占據的費城,就一直是孔子的政治籌碼。如果三桓讓他不滿意了,孔子隨時還可以投奔到費城,和三桓為敵。
可以說,跟陽虎這段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讓孔子一直有反水的可能性。
但是如今,孔子提出了“墮三都”方案,就等于說,自己要先幫助季桓子奪回費城的控制權,趕走公山弗擾。這是要跟公山弗擾、以及陽虎一伙人徹底決裂的意思,準備徹底斷絕自己的退路。
所以,孔子搞的“墮三都”,也是他給三桓交出的一份“投名狀”,本質上,這是一樁政治交易。用自己的后路,來換取三桓的讓步。
從這一招來看,現在的孔子已經學會了做出妥協和利益交換,還挺有政治手腕的,那我們能因此說,孔子是個老謀深算的政客嗎?
絕對不能。
因為孔子拿自己的后路來交換的,不是什么個人利益,而是國家的整體秩序,或者說,是重建國家秩序的可能性。
如果他是只顧自己利益的政客,給三桓提出的條件就應該是:給自己一塊世襲的封邑產業,讓自己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夫,而不是拆毀人家大本營的城墻。
但孔子沒有這么做。他推行墮三都,是用權謀家的手段,去實現自己理想主義的目標。他人生的可敬、可嘆之處,也就在這里。
那孔子的這個政策具體執行得怎么樣呢?一起來看。
積極響應的叔孫氏
第一個響應“墮三都”政策的,是叔孫氏,在三桓寡頭里面,叔孫氏排名第二,他們和孔子沒什么私人關系。
那為什么這家反倒最積極呢?
因為叔孫家現在的族長叫叔孫武叔,這個人不僅年輕,頭腦也簡單。再加上,他的管家之前就在他的大本營里搞過割據叛亂,算是有過教訓。
所以,叔孫武叔第一個站出來支持孔子,拆掉了自家的城墻。
好,叔孫家搞定了,接下來我們來看季孫家。這季孫家的大本營費城,可不好弄,它現在還控制在叛亂者手里呢。
曲阜再次內戰
那費城現在的首領,公山弗擾,對孔子的這個政策有什么反應呢?
他聽到“墮三都”的消息,知道朝廷馬上要來收復費城了,自己呢又不想坐以待斃,那就只能魚死網破,冒死一搏了。
于是公山主動發起攻擊,一路殺向曲阜。他的首要目標是控制國君魯定公,然后再清君側,除掉跟他作對的人。
公山的動作太快了,魯國朝廷還沒反應過來,他就已經打到城里了。孔子和三大寡頭,現在總算是風雨同舟了,他們簇擁著魯定公躲到了季孫氏家里。因為季氏家比國君的宮殿還堅固,易守難攻。
經過一場激烈的巷戰,叛亂武裝被趕出了曲阜,朝廷軍隊趁機反攻,占領了費城。公山等叛亂分子則逃到了國外。
到這里,陽虎開始的這場叛亂,歷經四五年時間,終于宣告結束了。
孔門弟子管理費城
好,現在朝廷占領了費城,接下來就該執行墮三都的政策了。
誰負責執行呢?就是孔子的大弟子,子路。他現在是季氏的首席大管家,能在老師和老板中間充當溝通人。
同時,子路還推薦了自己的小師弟來管理費城,這就是填補公山弗擾的位置。
那這個小師弟是誰呢?就是才24歲的高柴。他跟孔子學習還沒多久,學問還不算高。所以,孔子很不滿意這個安排。
在《論語》里,他還因此批評了子路,說:高柴那么年輕,沒經驗,你讓他干這么重要的職位,不是害他嗎?
子路不服氣,說,他可以邊干邊學啊。
這就是子路比孔子現實的地方,他要搶先用自己人占位子。孔子呢,雖然不高興,但除了發脾氣也做不了什么,畢竟高柴已經在位子上了,總不能讓人家辭職不干吧。
事實上,高柴干得挺不錯的,不像孔子擔心的那樣。
孟懿子中流砥柱
好了,到這時候,“墮三都”事業貌似很順利,叔孫氏拆完了,季孫氏正在拆,就剩孔子當年的私家學生,孟懿子了。
孟懿子這個人可不簡單,在魯昭公和陽虎發起的兩次內戰里面,他都扮演了力挽狂瀾的角色。現在孔子提倡“墮三都”,孟懿子表面上裝得很支持,私下里卻和自己的大管家串通,決定演雙簧對付孔子。
按照這個計劃,孟懿子的管家故意在孟家的大本營成城發動了叛亂,拒絕拆城墻。而孟懿子這邊,就裝出一副束手無策的樣子,推脫說自己管不了。
這就讓孔子很尷尬了。要知道,他家可一直都是孟氏的老部下,有這份人情在,現在也不好意思把事情做絕,只能不了了之了。就這樣,孟家的成城保住了。
那其他兩個大本營呢?季孫家的費城,到這時才拆了一半,那看到孟孫家的情況,他們自然就停工了。叔孫家的,已經完全拆除掉了,但是沒關系,可以馬上再修起來。
那你看,“墮三都”的事業,就這么變成了一場鬧劇,可以說是前功盡棄。
小結
好了,在這一講里,我介紹了孔子從政期間一項非常著名的工作,“墮三都”。它的目的是削弱三桓的實力,讓他們沒有能力對抗國君,從而重建魯國的政治秩序。
為了推行這個事業,孔子犧牲掉了他的后路。但最后,這項事業也沒有成功,還讓三桓逐漸不信任孔子,覺得他跟我們沒站在一條船上。
可以說,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是堵上了自己的前途跟后路。歷史上這樣的人物不少,你還知道有誰嗎?歡迎你在微信群里跟大家分享他們的故事。
當然,孔子這次也不算徹底失敗,他因此意外地收獲了國君魯定公對自己的好感,馬上就會接到對方遞來的橄欖枝。
那孔子和國君會形成政治同盟嗎?我們下一講繼續。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