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孔子
第三模塊、官聲沉浮(9講)
第二十講、忠君的孔子也不會和國君聯手
你好,歡迎來到“猴哥帶你讀懂孔子”。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歷史。
上一講,我們講到,孔子削弱三桓的計劃最后是失敗了。這對他來說,當然不是什么好消息,畢竟孔子的理想就是要恢復君君臣臣的秩序。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這番舉動,居然引起了魯國現在的國君、魯定公的注意。這會不會給孔子帶來什么轉機呢?
這一講,就讓我帶你從魯定公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他對孔子有什么期望,看看他們能不能合作成功。
國君的愿景
魯定公這時候的年紀,應該和孔子差不多,50多歲。他這個國君,其實一直過得很憋屈,沒什么實權。
我們也都知道,這些年里魯國不是三桓說了算,就是陽虎說了算,根本輪不到國君。
但這樣的局面,在孔子進了朝廷以后,發生了一點小小的變化。
比如,跟三桓不一樣,在朝廷會議或者國家典禮上,孔子會對魯定公非常尊重,各種禮儀都不會漏掉,甚至有時候他會顯得有些誠惶誠恐、戰戰兢兢。
這樣的善意,魯定公不會感覺不到。而且,孔子還搞過“墮三都”這樣的大動作,試圖削弱三桓、增強國君的威信。雖然最后沒有搞成功,但孔子的目的,魯定公肯定是清楚的。
那他想拉攏孔子,來一起對付三桓,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不過,這種拉攏也是有講究的,絕對不能讓三桓產生警覺,不然自己的日子就更難過了。所以,魯定公只能很謹慎地試探孔子,看能合作到什么程度。
《論語》里記載了魯定公和孔子的兩次對話,先來看第一次。大概是在某次朝會結束之后,君臣坐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定公問孔子:“國君能夠指揮大臣,大臣應該侍奉國君,這個道理正確吧?”
孔子回答說:“國君應該在‘禮’的指導下使喚大臣,大臣應該抱著‘忠’的態度侍奉國君。”
《論語·八佾》: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乍聽起來,你會覺得這一問一答都中規中矩的,聽不出什么試探的意味。但我告訴你,要是把這段對話放在三桓專權、孔子努力推行“墮三都”的歷史背景下,我們就能琢磨出這背后的深意了。
我認為,魯定公并不是真的要問孔子君臣之間應該怎么相處,而是想表達的自己的心聲,也就是希望自己有足夠的權力指揮大臣,大臣們也應該無條件服從自己。
而孔子呢?他能聽出這層意思嗎?我覺得他聽出來了。
你看,他強調君臣雙方權利、義務對等,還說國君也不能為所欲為,要符合傳統的禮法精神。放到魯國的語境里,這正是隱晦地勸國君,應該尊重大貴族的存在,不要試圖把他們斬草除根。
更露骨的試探
如果覺得這段對話的試探意味,還不夠清楚,那讓我們來看《論語》里記載的另一段對話。
這次的場合可能更私密一些,估計沒有外人在場。所以,等會兒你就會發現,魯定公這次膽子還挺大,跟上次比起來,要聊得更多,也更深一些。
還是魯定公先發問,他說:“我聽說,一句話就能讓國家興盛起來,所謂‘一言興邦’,有這回事吧?”
這問題乍聽起來,感覺就是在請教治國的道理嘛,跟試探沒什么關系。
但結合當時的背景,我認為,魯定公很可能是在借這個問題來暗示,如果你孔子能表態支持我,我們就可以一起來搞定三桓、振興魯國。
那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說:“話不能說得這么容易。有句俗語,叫‘為君難,為臣不易’,您要能好好體會當國君的難處,也就有點‘一言興邦’的意思了。”
這其實是在說:您這當國君的,也不能夢想著可以為所欲為,凡是不順眼的都去掃蕩一空。君臣互相忍讓一些,理解一下對方的難處,這日子才能過下去。
你看,孔子的這個回答就證明,魯定公問的其實就是君臣關系,再考慮到定公的具體處境,是不是也覺得,我把這段話解讀為他對孔子的試探挺合理的?
那魯定公滿意孔子的這個答案嗎?當然不,他繼續追問:“據說呀,一句話就能讓國家垮臺,所謂‘一言喪邦’,這話對嗎?”
你發現沒?魯定公這話還是吞吞吐吐的,很隱晦。要知道,他還真沒有說一句話就能讓國家垮臺的能力,畢竟只是個被三桓操縱的傀儡嘛,什么都做不了。
所以,他其實還是在逼著孔子表態:你孔丘要是把我出賣給三桓呢,就是一言喪邦了。你到底是站在哪一邊呀?
孔子呢,還是給了個模棱兩可的回答。
他說:“話也不能這么隨便說。有句老話說,‘我也沒覺得當國君有多么享受,不過,看到我說的話沒人敢違抗,還是有點開心。’你想啊,您作為堂堂國君,如果說的話有道理,臣下沒人反對,那當然是好事兒??扇f一您說的沒道理,大家還是不敢違抗,一窩蜂照著去做,那不成了一句話搞垮國家嗎?”
孔子說了這么多,表面上看,是勸魯定公不要為所欲為,要說有道理的話,這樣才不會給自己、給國家帶來災難。
但實際上呢,他這是在警告魯定公,千萬不要重蹈你哥哥魯莊公的覆轍,一定不要試圖用武力去消滅三桓,那對誰可都是個災難。
只想當個調和派
好了,關于魯定公和孔子的這兩次對話我就介紹完了??梢钥吹?,魯定公是個不甘心當傀儡的人,一直在試圖拉攏孔子跟自己合作,找機會跟三桓寡頭們決裂。
那孔子為什么沒敢接受國君的拉攏呢?他不是一直都在力所能及地給國君增加威信嗎?
別忘了,孔子可是實實在在體驗過結黨的后果,當年追隨魯昭公的教訓太深刻了,他不想再站隊了。
他給自己的定位,是貴族、寡頭和國君這三種力量之間的調和派,希望各方都遵守尊卑秩序,和平共處,而不是上下級撕破臉打起來。
所以,他可以在禮儀制度層面抬高國君,但絕不會跟魯定公搞政治聯盟。
講到這,你應該也感受到了,孔子和魯定公之間的關系,可謂是既微妙、又危險,稍微有一點過線,都會引起三桓的警惕和干預。這真的算得上是伴君如伴虎。
官場心得
好,從接受三桓的邀請到現在,短短四五年里面,孔子體驗了火箭式的晉升,做出了外交上的成果,也嘗到了內政失敗的滋味,現在還跟國君有你來我往的推讓。感覺很豐富啊,那孔子又是怎么評價自己的這段從政經歷呢?
在《論語》里面,孔子有好幾次談到,自己當官收獲很多,而且沒有放棄道德操守。
這其中,有個很有意思的小細節,就是孔子很喜歡拿自己和早年的窮朋友做比較,結論呢?他覺得自己比那些人更出色。這樣的孔子,你是不是第一次聽說?
那我們來看一條具體的記載。在《論語》里,孔子抱怨說:那些地位低下的人,怎么能跟我一起當官、侍奉國君呢?他們只知道患得患失,什么沒下限的事情都做得出來!
你看,孔子也會公開鄙視地位低下的人,覺得這種人即使有機會當官,也不會想真正干一番事業。因為祖祖輩輩窮怕了,就各種唯利是圖,患得患失,不擇手段往上爬。
我們今天的成語“患得患失”,就是從孔子這句話來的。
有朋友可能會說,難道孔子也嫌貧愛富嗎?他以前不也是個農民的孩子嗎?
的確,孔子是農民出身,就算后來認祖歸宗后,也只是個低級小貴族、社會地位不太高。也正因為這樣,他身邊一直都圍繞著很多窮親戚,學生里面也有不少窮弟子。
等孔子當大官以后,這些人也有了當官發財的機會,里面當然有子路這種能人,但也有沒出息的勢利之徒,這些人為了名利那是丑態百出。
孔子肯定看不慣啊,再加上他跟這些人也不見外,所以直接就破口大罵了,并不是因為什么嫌貧愛富。
說起來,除了道德有問題的暴發戶,孔子還瞧不上另外一種人,就是讀書人里面的假清高,他們只會發牢騷、什么實際工作都不會做。
這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求學到工作,從工作到當官,人生這幾個階段走下來,他覺得知心朋友越來越少。尤其是當官以后,他開始重視權變,也就是隨機應變。
在孔子看來,為了實現正義的目標,有時候也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妥協,走一下迂回路線,所謂“曲線救國”。
所以他會覺得,當初一起讀書學習、一起干事業的老朋友,大都不會當官,不理解通權達變的重要性,在政治上都太幼稚了。
你看,孔子這幾年當官的心得還真不少。而且,從這也能看出,孔子不認為自己是書呆子和職業批評家,他覺得自己是更成熟的政治家、實干家。
小結
好,這一講,我們講了魯定公對孔子的兩次試探。
定公當然是對孔子抱有厚望,可經過了政治投資失敗的孔子,是再也不敢結黨了,只能是盡量在禮儀制度層面支持國君。
現在的孔子,是既不跟著三桓走,也不站在國君這一頭,那他接下來的仕途會順利嗎?會受到兩方的打壓被貶官嗎?留個懸念,我們下一講再繼續。
那課程進行到這里的話,剛好過半,不知道現在的你對孔子是什么印象呢?
歡迎你在微信群里留言,跟大家分享你的發現跟感受。
咱們下一講見。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孔子